2018-9-9

32

独家制作:

本期策划:@董丽萍

编辑说明:
       值此2018年教师节,我们特别刊登一篇暖通人写暖通人的文章,王晓晖高工特别授权暖通空调在线转发她写的文章《李岱森:从农村走出的暖通空调教授》,该文首刊于北京建筑大学的《北建大人》。我们推荐给在线的读者,并借此机会向全国暖通空调全行业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敬意,祝教师节快乐!

从农村走出的暖通空调教授

供热通风专业1959级供02班王晓晖(曾用名王雅芳)


       2016年10月15日,北京建筑大学在大兴校区隆重举行了建校80周年的庆祝大会。八十高龄的李岱森老师不顾年迈,亲临现场。无论他是在《风云沧桑百年史,弦歌奋进八十载》的展板前驻足,还是行走在新校区的林荫道上,总有许多头发花白的60年代老毕业生满怀激动的心情,热切地围拢过来,问候、致敬。于是,有关他的点点滴滴、种种记忆,都涌上心头。

人物介绍
       李岱森,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至1999年退休,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工作(1975年之前为北京建筑工程学校),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至1987年任城市建设工程系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1987年至1997年任城市建筑工程系系主任;1987年任全国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试点评估专家组成员; 1990年任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996年至1998年主持完成建设部课题“面向21世纪暖通空调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为我国暖通空调专业调整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设置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系主任任职期间,与学院有关部门配合,完成了暖通燃气实验楼、给排水与水力实验楼的设计与建设;曾经主讲本科和研究生专业课程“供热工程”、“空气调节”、“工业通风”、“现代空调技术”和“锅炉与锅炉房设备”等。编著《简明供热设计手册》、《简明建筑设备设计手册》、《工业厂房通风技术》、《能源利用》和《空气调节》等著作与教材。

1

努力求学不畏难

因为出生于1937年,李岱森老师常会有生不逢时的感慨。老家山东宁阳南驿,正是。日寇的铁蹄践踏过的地方。但是,经历战乱也好,还是在成长的道路上遭遇过坎坷,对他来说,都是一种砥砺与磨练。
       身为农民子弟的他,其儿童时代的生活自然是艰辛的。所幸,待他考入泰安一中读中学时,已是解放后的1951年了。

在泰安一中读书时的李岱森
       该校是始建于1899年的著名老校,素有“荟萃英杰、崇尚道德贞操”的办学宗旨。育人方向为:基础扎实,习惯优良,发展全面,各有所长。善于创新,勇于担当。所以百年来,培育了大批的优秀学生,而李岱森就是其中之一。
       与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同学一样,中学期间的李岱森,生活全靠自理。寻常的缝缝补补等针线活儿,他都会做。每逢周日,便与同宿舍的几位同学结伴到学校附近的泰山河里洗衣服。坐在河边的石头上,脱掉鞋袜,边洗衣服边嬉笑、打闹。待到衣服洗完,晾晒在光滑的石板上,大家伙便到周边游玩。春天,去杏林摘杏;秋天,则到果园花上六分钱买一斤泰山产的国光金帅苹果,大家分着吃。
       初中阶段,学校没有食堂,一日三顿都是喝白水、就咸菜,吃老家背来的煎饼。班主任东野孟泉先生经常关心地问他们“营养够吗?”而他们觉得,煎饼是粮食,比在老家吃糠咽菜强多了。当时,李岱森领取的助学金是60斤小米。他深知不能乱花钱。到了高中,有食堂了,才吃上菠菜豆腐。
       从泰安到老家南驿,大约有90里地。隔个10天半个月就得回家背一次煎饼。为了节省开支,他常与同学结伴步行;偶尔才坐趟火车。
       尽管生活清贫,但他深怀对国家的感激之情 ,把劲头都用在了刻苦学习上。从初中到高中,他一直担任团支部书记,学习成绩始终稳居年级前三名。
       1956年高中毕业。学校建议他报考本省大学,比如山东省工学院、济南铁道学院。但他志存高远,目标定在全国最好的大学。最终如愿以偿,考取了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暖通空调专业(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环境与设备专业)。
       上世纪50年代的清华,正是蒋南翔担任校长兼党委书记时候。他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他提出的“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激励了一届又一届清华学子。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与学习环境里,李岱森如鱼得水,拼命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取养分。几年间,系统学习了金属工艺学与金工实习、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结合、数学分析(即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等基础课程和供热学、采暖、空气调节、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锅炉设备等专业课程。

2001年,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暨暖一级毕业40周年。左五为李岱森,左六为他的老师王兆霖教授。
       不过,人生道路难免曲折与坎坷。一向心直口快的李岱森遇到了麻烦。1957年,由于给班级辅导员提了意见,便被当作反党言论,遭到批判,原本担任的团支部副书记也被撤换。1959年,他回老家,看到农村浮夸成风,乡亲们忍饥挨饿吃野菜,与当时宣传的大好形势不相符合。回北京后便在团组织会上说了真实所见,又被打成彭德怀的孝子贤孙、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受到留团察看的记过处分(1961年平反,撤销处分,重又担任班级学习委员)。
       尽管大跃进、修十三陵水库劳动以及反右派、反右倾等历次政治运动占用了许多学习的时间,但有着优良传统的清华大学是以严格著称的。所以在原本5年学制的基础上又延长了半年时间,进行填平补齐的教学活动,进而组织学生进行了真刀实枪的国家科技馆毕业设计。所以,清华的五年半,还是让其毕业生真正学到了日后报效祖国的本领。

2

传授知识尽全力

1962年2月,李岱森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建筑工程学校(即后来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在的北京建筑大学)任教。从此,教书育人成为他毕生的事业。
       当时的建工学校还属中专,多为中专毕业的师资力量较比薄弱,使用的也是中专水平的教材。而他来后,负责学校第一届暖通专业“供热工程”课程的讲授,随即采用的便是清华大学使用的高校教材,即西安冶金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合编的《供热学》。他的观点是,教材选用要“取法乎上”,为学生预留未来提升的空间。至于实际教学中,则是注重深入浅出,以适应中专生的接受能力。
       他深知,北京建筑工程学校担负着为北京城建管理培养设计、施工和管理人才的任务。所以,他经常深入用人单位和部门,多方了解第一线的需求,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学以致用。
       同学们清楚地记得,在讲授供热课时,他讲了热网、热网大锅炉、热电联产锅炉房为何是城市供热的首选。他在黑板上,熟练地用一系列公式,逐一推导,加以证明。其中,供热调节是供热学比较不易掌握的知识。为此,他结合方程式画出室外温度与供水温度、耗热量相互关系的曲线图,并辅以简洁、通俗的说明,让大家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尽管过去了许多年,他当时所讲的供热采用质调节,流量保持不变,而现在已发展为质调节变流量系统,但二者间是有传承关系的,使得我们终生受益。

1962年,李岱森(前排左二)与供热通风专业1959级供02班学生。
       印象里,他的穿着始终十分简朴。上身总是蓝色的中山装,下身则是接腿的长裤。每堂课都是极认真的板书、详尽的讲解,一连串的公式很快便把黑板写满。往往,我们都来不及记笔记。这时,他会突然转过身来提醒大家,重要的是理解推导公式的意义,不可死记硬背。显然,他是把清华大学的教学方式带到了建工学校的课堂上,无形中把中专学生提升到了大学的水平。听他讲课,已成了一种享受。       
当然,在加强知识传授的同时,李老师也注重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他带领学生到工地上参加劳动,从事实践,要求学生学会操作,学会工地管理、技术管理、经济管理。
       为此,他在安排学生上实习课时,非常注意实习老师与实习内容的选择。去工地实习,他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主讲热力外线的安装方法、步骤,理论结合实际,就如在课堂上讲施工组织设计课一样。去热力管理处实习,要大家走进地下大管沟,近距离接触热电站到民族饭店管道的敷设、维护技术和热处技术人员维修阀门、控制热力管线压力、水温、水压图的工况等。
       作为带队教师,他在工地上兼任副工长,与学生、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一切 ,使他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亦提高了工程管理的能力。

3

教学管理双肩挑

1976年,北京建筑工程学校升格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有着长年教学实践的李岱森老师在高校的课堂上依然游刃有余。他讲授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成为教学与科研的骨干。不久,还先后出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负责专业教学与引进人才、调整教师队伍方面的工作。
       他清楚,选好教材对培养学生、搞好教学,至关重要。所以与清华大学、哈工大等院校的老师密切配合,收集、编写新的教材,参加了一系列暖通专业的教学会议。至今,在其家中的书柜里,还整齐地排列着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各重点大学有关供暖、通风、空气调节与空调用制冷的教材。自1981年以来,他已撰写、主编、参编了大量本专业学术著作。主要有:《能源利用》(撰写第四章《太阳能的热利用》)、《工业厂房通用技术》(编写第一、三、四、五、十章)、《简明建筑设备设计手册》(编写第三、四、五章)、《简明供热设计手册》(主编)和高等专科学校试用教材《空气调节》(主编)等。

李岱森与他的研究生
       根据改革开放的形势,李老师和他的同事们还积极适应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和首都城乡建设的需要,努力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题选好。他们到各大设计院找课题,让学生通过做课题、完成毕业设计答辩,进一步把学到的课堂知识与实际结合。以此,很好地完成了为北京城建系统培养设计、施工和房地产管理人才的任务。
       1984年,学校成立了城市建设工程系(给排水专业、供热通风空调专业、燃气专业)。正值盛年的李岱森老师于1985年出任城市建设工程系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1987年又出任系主任,一干就是十年。在此期间,他除了主讲“供热工程”“空气调节”“工业通风”“现代空调技术”和“锅炉与锅炉房设备”等本科和研究生专业课程外,还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管理、行政工作,并且代表本校、本专业承担了较为繁重的社会工作。
       比如:与学院有关部门配合,完成了暖通燃气实验楼、给排水与水力学试验楼的设计与建设;取得了供热供燃气及空调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作为硕士生导师,他培养了多名研究生。其中的郝学军、杨辉毕业后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加强了本专业的师资力量。原建设部教育司组织对暖通专业的评估,他先后两届出任评估专家。为了统一办好全国相关院校的暖通空调专业,成立了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他又先后担任两届的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专业进行调整,将原来各院校的不同名目的类似专业统一调整为现在的“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他是专业调整的负责人之一。1996年至1998年,他还主持完成了建设部课题“面向21世纪暖通空调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为我国暖通空调专业调整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设置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9年,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改革课题组会议。前排左三为李岱森。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城乡建设任务的日益繁重,迫切需要全面提升企业人员的素质,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科技理论知识的建筑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以确保工程质量、推动科技进步。为此,建设部决定对建筑施工人员实行持岗位证书上岗制度。于是,李岱森老师自1988年起出任了“取证考试”的主讲与主考。他与其他老师合作编写了一套丛书,并不辞辛苦,多次到北京各区、县巡回讲课,获得了社会上、听课者的一致好评。
       年复一年,在他和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暖通专业通过了全国高等工业院校专业评估。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是相当高的,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其中,宋孝春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郑小梅任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刘淀生、李大维分别担任热力集团总经理、董事长,张杰任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机电设计院院长、院副总、北京市暖通空调制冷协会主任、中国建筑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能源分会副理事长,王季楼、李锐等毕业留校任教后也已成为教授……。这一切,都扩大了北京建筑大学在同类院校及社会上的影响。

2016年,北京建筑大学建校80周年,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展板。
       按照规定的年龄,李岱森老师本应于1997年退休。但是国家教委要对本校专业进行评估,作为环能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应用工程专业奠基人的他,便被学校延聘了两年,至1999年才正式退休。
       然而,退休后的李岱森老师并没有闲下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在奉献余热。他先后在几家设计公司、房地产公司担任副总工程师或技术顾问,参与过各类公共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在本专业中,他是北京市乃至全国少有的持“三证”的人员,即:既有职称证(大学教授),又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和全国公用设备(暖通空调)注册工程师证。
       虽然岁月无情,时光的流逝会冲淡许多记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1963年的那个夏天:李岱森老师带领我们供402班的第一届暖通毕业生,在二里沟老校区大门内的柏油马路两侧,栽下了10棵槐树苗。如今,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而他教过的学生也已成材。 看着老学校有了开阔、美丽的大兴新校区,我兴奋;看着缓步前行、依然关心着母校未来发展的李老师,我感恩。
2016年,北京建筑大学建校80周年。前排左五为李岱森,左四为本文作者王晓晖。

往期回顾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