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9

31

独家制作:

本期策划:@董丽萍

访谈背景:
       随着大气环境的改变,人们对于“青山绿水”的期望越来越高,而雾霾天气的增多,更迫使人们对能够带来“健康室内空气环境”的建筑设施越来越重视。这些消费需求带来的商机,如今很大程度上带火了中国“新风产业”的发展。
       有调研机构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新风系统市场规模达到61亿元,2017年全年预计实现90亿,同比增长近50%,相比家电市场中其他品类的同比增长情况,新风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期。

       但在暖通空调领域,新风系统并不是新鲜事物,相关设计规范及应用也都相当成熟,现在人们普遍关注新兴的新风市场、新风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哪些新特点?在新风设施引入建筑中的具体技术考量方面应该有哪些注意的方面?带着这些业界及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暖通空调在线高端访谈栏目近期采访了同济大学的徐文华教授。徐教授是空调、通风、洁净行业资深专家, 2017年担任了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建筑新风系统技术服务管理中心培训班的主讲教授。

人物简介
       1982年于同济大学供热通风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暖通空调研究所教授。 长期从事暖通空调专业领域的教学、科研、设计、咨询、顾问及培训等工作,并在多个行业学会、协会及专业刊物兼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室内热舒适环境、室内空气品质、空气洁净技术、建筑与建筑设备系统节能等。

1

关于中国新风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

暖通空调在线:最近几年,中国新风行业的发展引人注目,不仅出产新风设备的品牌持续增多,而且在产品形式、技术研发上也有长足的进步,市场发展方兴未艾;但我们都了解,新风在暖通空调行业并不是新生事物,已经有成熟的设计规范及设计要求,那么新的市场需求下的新风行业呈现了哪些新特色?请您帮我们梳理一下目前所提及的“新风行业”在国内发展的一些整体概况。

徐文华教授:目前的“新风系统”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上世纪末,应对居民住宅装修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国外的空气净化器被引入国内市场,随后国内企业也纷纷上马,开始空气净化器的研发与生产,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近年来雾霾频发,且在某些地区有日趋严重的趋势,使得空气净化器的应用又掀起了几波浪潮。但空气净化器并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技术与应用的局限,因此,近几年“新风系统”又得到了相关企业、行业协会、住宅开发商及媒体等各方面的大力推崇。其实新风系统投入市场也已经有些年头,只是原本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平心而论,新风系统并不是一种新的系统形式,它只是通风系统的一种具体应用形式,撇开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不谈,民用建筑中的公共建筑一直是配备新风系统的,如集中式空调系统的组合式空调箱可引入新风;半集中式空调系统都配置独立新风系统;分散式空调系统若增加新风系统则转为半集中式系统。当然,与传统新风系统相比,当前兴起的“新风系统”在技术和应用方面也有一定新发展。

暖通空调在线:那依您的观察,目前普遍引起关注的“新风系统”呈现哪些新的特点呢?

徐文华教授:新的特点主要呈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拓展了应用,以往我们的新风系统基本是与供热、空调系统结合,系统规模比较大,现在各品牌主要推广小型的、独立的新风系统。原先新风系统主要应用于工业建筑和公共建筑,现在已经进入住宅建筑,并尝试进入中小学及幼儿园等教育建筑,且后者正成为企业目前力推的主要目标之一。近两年由于学生家长的强烈呼吁,在雾霾发生比较严重的京津冀地区,各级教育部门已经展开相关调研及科学实验,有些已经落实了专项经费,准备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开。其他地区也在展开类似工作。原先新风空调箱基本只配置粗效过滤器,但现在室外空气质量不理想,雾霾天气增多,因此各类净化技术与装置被引入了新风处理设备,即便是空气过滤器也提升了级别,不少产品采用了传统民用空调系统都不采用的HEPA。从宣传节能的角度出发,大多数产品还采用了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新风系统还在尝试将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理念与技术引入系统的运行控制。
       从近期来看,由于室外大气污染及室内建筑装修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空气净化器又无法解决室内最基本的CO2控制需求问题,新风系统获得推广应用是必然的;但必须指出,新风系统并不是因室内外空气污染才有生存之地的,从长远来看,即便大气环境治理好了、建筑装修材料都不散发污染物了(事实上不太可能),但随着建筑密闭性不断提高,人们对高品质室内舒适与健康环境追求的提高,新风系统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成为建筑的标准配置,因此行业发展和应用的前景是很好的。

2

关于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暖通空调在线:正如您所说,随着需求的增长,“新风系统”正在成为建筑设施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也从有关市场调查中获知:到2020年新风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500亿,复合增长率达到69%。行业发展空间大,中产阶级需求升级,企业多元化以及渠道的积极布局等,都将助推新风行业高速发展,但仍面临着诸多痛点:安装不合理、不方便,企业多、鱼龙混杂,净化效率较低,后期维护成本高以及行业标准缺乏等。您怎么看这些分析?企业在占领市场中应该注意些什么?从技术的角度,新风设备的规格和系统形式上,哪些会有发展?

徐文华教授:您对新风市场现状的分析是中肯。回顾我国空调行业的几十年发展历程,最终只有质量与服务都过硬的品牌得以生存,而劣质的、服务不好的品牌已逐渐被市场淘汰,新风行业的发展规律也一定如此。企业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对产品与系统功能及效果的宣传应实事求是、不盲目夸大、不崇洋媚外、不故弄玄虚,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服务标准。新风行业的使命是努力为老百姓提供健康的室内环境,所以行业本身首先要健康发展、品牌企业应该是良心企业。
       这里着重谈一下正确看待新风系统作用的问题,您还提到的技术等问题容后一起介绍。国家相关标准明确指出新风系统主要有三方面功能:第一是使室内环境空气满足卫生要求,相关的标准如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等,即通过通风换气引入相对清洁或经过适当处理的新风,排除已被污染的室内空气,使室内空气中各类污染物浓度保持在标准允许的浓度之下。第二是弥补排风,当室内有机械排风时,可以通过自然进风加以弥补,但若自然进风难以保证气流组织和其他控制要求时,要采用机械进风。第三就是维持室内的一定正压,即新风系统实际送风量大于机械排风系统的实际排风量。面向住宅、教室等民用建筑的小型新风系统主要应实现第一个功能。有些企业不恰当地宣传通过新风系统来营造一个“恒温、恒湿、恒静、恒氧”等功能的室内环境,从技术角度来讲不是做不到,但真正做到的造价及运行费用是老百姓所不能接受的;更主要的是从应用角度来讲完全没有必要,如果人长期生活在这种参数恒定环境中,肌体自身的调节抵抗能力将逐渐衰退,反而不利于健康。

3

关于新风系统设计、建造与运维的问题

暖通空调在线:虽然说新风系统在设计方面的难度并不大,但是新的应用项目还是具有很多新特点,因此,从设计系统的角度,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注意事项有哪些?在新风系统建造和运行维护管理方面,有哪些从技术角度必须考虑的方面?

徐文华教授:概括来说,新风系统设计、建造与运维应该着重考虑以下问题:确定合理的新风量、合理选用安全有效的空气净化技术、合理采用排风热回收装置、合理进行气流组织、新风系统与建筑装修合理匹配及提供个性化服务等。下面逐一加以简单说明。
       1)新风量
       要设计一套合格的新风系统,首要的问题是确定合理的新风量。我国已经发布了多部关于新风量的标准与规范,有关民用建筑的如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为30 m3/(h.p),但不给定应用场合及条件是不合理的。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一类是采用人员新风量指标,例如办公室与客房为30m3/(h.p)、而大堂则只有10m3/(h.p),教室按人员密度不同分别为22~28m 3/(h.p);另一类采用换气次数指标,例如住宅按人均居住面积由小到大分别为0.7~0.45次/h等。对现阶段受到较多关注的中小学教育建筑,有GB/T 17226-1998 《中小学校教室换气卫生标准》规定了新风量指标为:小学生11 m3/(h.p)、初中生14 m3/(h.p)、高中生17 m3/(h.p);或换气次数为:小学3次/h 、中学4次/h;另外附加CO2浓度控制指标1500ppm。当然还有许多针对不同场所的卫生标准中也提出了相应的新风量指标。要强调一点,各类标准与规范给出的是基于设定条件下的最小新风量或最小换气次数。
       上述设计指标为工程应用提供了简洁、便利的新风量设计计算及工程验收方法,暂且称为规范性设计方法,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喜欢采用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实际情况与制定指标的条件不同,或者在相关标准中找不到对应的指标,或者有特殊的污染源等,确定合理的最小新风量就需要采用结合实际情况的性能化设计方法。新风系统就是全面通风系统,所以如下全面通风的风量计算公式完全可应用于一般民用工程的新风量设计计算。        式中 Lj ——计算新风量,m3/s;x——室内某种有害物发生量,mg/s;y2——室内该种有害物允许浓度(即卫生标准或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允许浓度),mg/m3;y0——进入房间的送风中该种有害物的浓度, mg/m3 (若新风未经净化处理,即室外空气浓度;若经净化处理,即净化后的浓度)。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新风量的大小与三个关键参数有关,所以即便是同一类建筑,新风量也可能是不同的。以控制室内CO2浓度为例,假设健康成年人正常工作状态下的CO2释放量为18 l/h,室外空气中CO2 浓度为0.4 l/m3,室内控制浓度为1 l/m3(即1000ppm),运用上式计算得出的新风量即为30 m3/(h.p),这就是现行人员新风量标准的来源。但若室内人员的活动量发生变化(CO2释放量),或室外空气CO2浓度发生变化,新风量也应随之变化。控制其他有害物(如甲醛、VOC等)的计算原理相同。若需要同时控制多种有害物,则应分别计算出控制每种有害物所需的新风量,危害作用相同的应相加,然后选取其中的最大值作为系统新风量。由此可见,最小新风量与新风质量、室内有害物发生量及室内控制标准密切相关。目前30m 3/(h.p)的新风量标准是按照控制人员污染的需求考虑的,没有考虑室内其他(建筑装修、设备等)污染问题,但相关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非新装修建筑、非特殊工业地区等),满足人员需求的新风量基本上也能满足排除建筑装修和设备污染的需求。
       运用性能设计方法可以针对实际情况确定合理新风量,与规范设计法相比更加合理,但目前要运用此方法还存在许多困难:首先是室内有害物发生量难以确定,其次是室外对应有害物的设计计算浓度尚无标准。要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进行大量基础研究和实测以积累数据,再通过科学统计分析得出可用的数据,提供设计者参考使用。可喜的是已经有许多科研机构及院校在展开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2)空气净化技术
       首先应明确需要净化的对象是什么。新风中的污染物按照物质形态可分成两类:颗粒物(包括固态和液态;无机和有机)及有害气体,或称为气态污染物。不同类别的污染物净化机理是不同。必须说明,所有空气净化技术都是有利有弊的,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净化技术。在选用空气净化技术时,建议可从下述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判:
       (1)目标准确——净化对象是什么,是单一对象还是多对象,根据对象选用合适的净化技术;
       (2)净化机理科学——净化机理的理论清晰正确,且经过科学的实验证实有效;
       (3)技术应用合理——实验证实的技术合理运用到产品中,确保产品真实有效;
       (4)安全可靠——避免或最大限度降低副作用、副产品,确保使用场所人身和财产安全;
       (5)运行维护便捷——非专业技术人员也能正确使用和维护,必须专业维护的应明确规定;
       (6)经济节能——合理的价格与运行费用,在确保安全有效的前提下降低运行能耗。
       在实际工程中选用某种或几种净化技术时,上述原则中安全有效应放在第一位。我经常会被问到如“某某净化技术(或产品)有用吗?可用吗?哪种技术好?”等敏感问题,但脱离具体应用工程对象抽象谈某种技术的好坏是没有意义的。由于涉及到相关技术应用企业的切身利益,我也无法在公众场合明确表达评价意见。上面谈了原则性的六点,若需要关注对具体技术的评价,建议参看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过滤与空气净化的立场文件(ASHRAE Position Document on Filtration and Air Cleaning)”。文件以世界各地的相关文献的数据资料来客观地说明不同具体技术的性能与作用,强调过滤(针对颗粒物)和空气净化(针对气态污染物)与健康的关系。文件指出某些技术已具备健康效益的显著证据,许多技术虽有证据提示有健康效益,但尚不足以形成可靠的结论。文件不推荐使用会产生大量已知或预期会损害健康的污染物的过滤和空气净化技术。对某种被宣传得神乎其神的净化技术的评价是“已被证明在去除有害污染物方面是无效的,并且/或者在空气净化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污染物”。ASHRAE许多文件及标准的科学性、权威性应该不用多说了。美国环保署EPA的官网发布对关于空气净化的态度是“在源头控制及通风的前提下,空气净化是有用的,但他不能替代两者任一。仅使用空气净化器不能保证合适的空气质量,特别是在污染源明显及通风不足时”,这也是国内外通风界公认的治理室内空气污染的基本准则。
       如果一定要对新风系统中空气净化技术的应用提出建议,那么建议以净化新风中颗粒物为主。雾霾主要是颗粒物,而颗粒物净化技术(例如传统的空气过滤器)相对比较成熟,可以稳定达到要求的净化效果,正常应用情况下没有危害健康的副作用。其缺点是效率越高阻力越大,且需要定期清洗或更换。在正常情况下,新风中室内主要关注的气态污染物如甲醛、VOC等浓度均很低,没有必要净化新风中的该类气体,并且相关研究已证明保证合理的新风量可以有效控制室内气态污染物的浓度不超标;自然界空气中本来就存在各类微生物,无菌环境对人类健康并非有益,所以也没有必要对新风进行灭菌。低浓度有害气体净化及消毒灭菌技术相对比较复杂,尚存在许多争议,通常还会伴有影响健康的副作用或副产品。至于在突发大气污染事件或空气传播性传染病流行期间,仅靠新风系统配置的净化消毒装置是不足以应对的,卫生部门会要求采取其他许多应急措施。2003年发生SARS后,卫生部于2006年曾发布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规定公共场所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具备(去除送风中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和微生物)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既有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凡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一年内达到要求”。但2012年卫生部发布三个行业标准,废止了原管理办法,其中WS 394-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第3.6条中删除了“应当具备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要求,改为第3.7条“宜设置去除送风中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和微生物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原先大多数新风机组配置的空气过滤器级别太低,组合式空调箱稍好一些,但大多也只配置了欧标G4+F5级别的空气过滤器,从控制PM2.5及保护系统免受污染的角度看是明显不足的。要有效控制PM2.5,末级过滤器最好采用欧标F9,其对PM2.5的净化效率大约可达到80~90%。根据室外空气中PM2.5浓度的历年统计数据确定一个合理的不保证率,结合室内PM2.5浓度控制要求,就可以简单计算出应配置空气过滤器的效率。目前许多新风企业宣传配置了高效过滤器HEPA,事实上配置如F9级别的高中效或亚高效空气过滤器就可以了,当然愿意高配也可以。为此需要尽快建立相关设计数据标准或数据库,包括室内、外空气颗粒物浓度设计标准,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还需要室内颗粒物发生量等基本参数。一系列相关的行业、社团标准已经立项、正在制定或已经发布实施,一些科研院校正在研究性能化设计方法及编制相应计算软件。
       3)排风热回收
       GB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4.3.25 条规定“设有集中排风的空调系统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设置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7.3.23条规定“设有集中排风的空调系统,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宜设置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两个标准的有关规定均非强制性条文,关键词不是“应”而是“宜”。关于是否采用排风热回收,标准提出了两个前提:(1)设有集中排风的系统,这一点在现推行的新风系统中不难实现,采用所谓的“双向流”系统即可;(2)要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才可采用。这一点是现在许多推行新风系统的厂商的薄弱环节。所谓技术经济比较应包括对全年运行是否真正节能以及对投资回收期的分析计算。
        采用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并不一定节能,甚至从全年运行效果分析会是增加能耗的。因为热回收装置增加了克服空气流动阻力(包括回收装置本体、相关连接管道、为保护回收装置增加的空气过滤器等)及(某些类型)装置驱动的能耗。不能简单地以设计工况下的热回收效益乘以运行时间得出热回收冷/热量,进而计算节能量。应以能量回收系统的能效比(实际回收能量与回收系统能耗之比)COPr与供热空调系统的能效比COPs比较来判定节能与否。仅在COPr>COPs时运行回收装置才是节能的,可称为适用期。随着室外气象条件偏离设计参数, 即使热回收装置效率不变,但因为室内外温差变小,回收能量减少,COPr会变小;而供热空调系统的冷热源设备COPs却增大,所以即使是供热或供冷季节也并不全是适用期。非适用期间从节能角度考虑必须旁通。从上述这些考虑来看现在应用于新风系统的小型热回收装置,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因此简单地宣传采用了排风热回收就实现了节能是不可信的。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应按实际集中排风量计算可回收能量。在实际工程中,若排风量等于新风量就无法满足保持室内微正压的要求。某些人员密度小的建筑若要保持微正压,正压渗透风量可能接近新风量。例如按照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推荐的住宅新风换气次数大致在0.5次/h左右,参考洁净厂房工程经验,维持洁净室内5Pa左右的正压,通过建筑围护结构的正压渗透风量大约在0.5次/h左右,而洁净厂房的围护结构密闭性好于普通住宅,换句话说,若要维持住宅室内微正压,集中排风可能很少甚至为零,热回收也无从谈起。
       4)气流组织
       现在推行的新风系统有多种气流组织形式:机械送风+自然排风、机械排风+自然进风(所谓单向流);机械送风+机械排风(所谓双向流)。若要有效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一般要求室内呈微正压,这样室外未经净化处理的空气不会通过建筑门窗等缝隙渗入室内。但在北方严寒地区冬季为防止室内熱湿空气从门缝外泄时遇冷结霜甚至结冰导致开门受阻,要慎重考虑是否采用正压系统。相比之下机械排风+自然进风的方式从控制室内空气质量角度考虑是最不利的。气流组织的另一个问题是防止室内外新风、排风口之间发生气流短路。国家暖通空调设计规范对室外新、排风口的取向、间距及高差都有明确规定;室内送排风口设计布置不合理造成新、排风短路会大大降低新风的作用。

4

关于新风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暖通空调在线:感谢您由浅及深的分析,帮助我们正确认识新风系统的技术及相关设计规范。关于未来的产业发展,您怎么看?在总体技术上,有没有什么方向性指导?

徐文华教授:总体来说,还是有些方向特性可以总结的。首先是新风系统服务范围的拓展,这在前面已经做过一些阐述。新风系统进入各类住宅建筑、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等建筑,是个总体趋势,且更多是独立于空调系统;其次是新风系统规模变小,小型单元式、户用独立系统都是未来应用广泛的产品形式;另外与物联网、智能技术结合的应用会更加广泛,但要实现真正的实时监控,需要稳定可靠、相对准确一些且价格不能太高的传感器(目前市场的产品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以及合理的数据采集布控方案;由于提高了对空气净化的要求,因此新风系统与净化功能的结合也是未来发展方向,但也需要因地制宜,不能夸大有关净化技术的作用;有关热回收技术的采用,也是一个方向,但也有很多技术细节需要考虑。上述大多数问题在前面都已提到就不再展开了。
       新风系统本身并不复杂,但既然现在要进入住宅,如何与建筑装修配合、合理组织气流并且便于运行控制及维护保养,是需要结合具体服务对象精心设计和施工的关键问题。住宅与公共建筑相比,没有宽裕的层高和空间来安装设备与管道,而居民对自己住宅装修及设备的关注度与要求远高于对公共建筑的关注,公共建筑中的风口布置难看一些、噪声略大一些,人们最多是吐槽一下,但若住宅中的新风系统出现这些问题,用户一定会计较到底,所以每户都是一盘需要精心烹调、色香味俱全的小菜。由于我国大气质量不佳,新风系统被污染的情况比较严重,在公共建筑中曾发生由于空气过滤器积灰堵塞而送不出新风的案例。空气过滤与净化装置都需要定期维护保养或更换,管道、风机、换热盘管、阀门、风口等需要定期清洗,所以系统设计与安装必须充分考虑维护保养的需求。任何系统都不是建造完成后就可一劳永逸地使用下去的,正确的运行管理是保证实现新风效益的关键。所以,新风行业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如何尽快提升企业自身的素质、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信誉,为每一用户提供全过程的、适应个性化需求的系统性服务,而不能只指望在市场上多卖产品来获取利润。虽然现在市场上有上千各品牌在做新风系统,但若干年后一定是质量与服务都好的少数品牌与企业能出类拔萃。
       目前住宅应用的空调系统和新风系统是相互独立设置的,这是两个系统发展和应用不同步造成的。但随着新风系统逐渐成为建筑的标准配置,为了简化设计和施工,可以考虑开发空调功能与新风功能结合的产品与系统形式,但目前的大多数新风企业不具备这样的技术与经济实力,所以还需要行业的整合。

5

关于海外新风市场及技术发展介绍

暖通空调在线:有资料介绍说国外已经普及了家庭新风系统,而中国的市场普及率还是很低,有些地方市场还是空白,您能介绍一些国外相关技术发展情况吗?国外家庭新风系统配备的真实情况,以及这些系统的技术方案都是什么类型的,与国内所提供的新风系统和设备存在什么不同?

徐文华教授:我没有到国外去考察过新风企业及市场,所以无法确切地评价国外新风系统的技术及应用情况。关于国外应用市场可说个小例子,前些年空气净化器掀起应用高潮时,个别人为了推销产品也在行业里说过美国家庭空气净化器应用率达到90%以上,好在我有许多同学在美国工作和生活,有的就在暖通空调领域,E-mail一下就知道真实情况完全不是如此。那么现在宣传的国外应用率都那么高不知是否有类似的问题呢?
       当然,国外情况与国内不同,例如美国家庭大多采用小型全空气空调系统,是可以引入新风的。发达国家的大气质量比中国好得多,更多关注如花粉及霉菌等污染源而不是我国的雾霾,所以他们在新风系统的净化配置标准与中国也不同。发达国家注重建筑节能,不断提出诸如零能耗建筑、被动式建筑、健康建筑等新理念和新建筑形式,气密性标准不断提升,室内空气环境愈发得到重视,所以新风系统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达地区,人们解决了温饱和舒适问题,健康需求自然提上议事日程;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甚至贫困地区,人们会饿着肚子先要求在家里装一套新风系统吗?所以整体普及率不高是正常的。
       因为中国的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所以国外的新风技术与产品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从技术层面看,国内外的新风系统技术与产品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国内一些企业原本就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与产品,加上新风系统的技术含量并不高,难以体现明显差异,所以也才会出现那么多国内企业一哄而上的局面。如果一定要说差别,那么相对来说国外企业的材料、工艺及外观设计方面可能更加好一些,但这对中国的制造业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国内的许多品牌现在也在实现赶超。有一些相反的情况,如某国外品牌20多年前进入中国时也来我所进行过交流,他们推崇以湿度传感器控制新风量的理念明显不适合中国国情,所以随后也没有在中国推行;还有一些国外产品的设计理念从本质上讲是不合理的,例如会造成气流短路等;不少欧洲品牌标注的热回收效率竟然高达90%以上,不管他们是如何定义及测定热回收效率的,在中国推广产品就得符合中国的标准,按照国际通用的效率定义,小型的热回收装置是不可能达到那么高的效率的;向某些国外企业咨询过是否有所配管道系统的阻力测定或设计数据也没能得到结果。所以从总体上讲,国内新风行业在技术层面并不落后于国外企业,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愿意真心投入。

6

关于给普通消费者的建议

暖通空调在线:作为普通消费者,在选择“新风系统”这一产品和服务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您从专家的角度给一些指导。

徐文华教授:普通消费者不是暖通空调与空气净化的专业人员,不能要求他们能弄懂许多专业问题。我想消费者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与他们选择其他产品或服务一样,首先应当从信誉、质量、服务和市场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择正规品牌产品及服务商。但这就需要政府监管部门、检测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及媒体等各方面协同来规范市场、及时公布相关真实信息以及进行适当的科普宣传,让消费者百姓可以找对门路;
       2)要理解新风系统不是一个买来即可使用的产品,而是需要结合用户的需求与品位追求进行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及维护的工程项目,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必须将有关问题及各方责任商谈清楚,以免留下后患,这一点尤为重要;
       3)尽可能争取去实地考查供货商已经完成的工程案例并向用户了解使用情况;
       4)既不要一味追求低价,因为便宜无好货,也不要盲目崇拜国外品牌或高价。以上这些只是给大家的一些参考建议。

往期回顾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