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集中空调来说,设计中会想办法解决冬季供暖的不足,而且对于多联机,就连厂家都往往对他们的冬季供热效果没有信心,以夏热冬冷为例,尽管空调热负荷仅仅为空调冷负荷的一半左右,而样本上的参数制热量也比制冷量高(当然测试条件不一样),但是按冷负荷选型的机器冬季可能也恰好满足,或者都不能满足,之前往往有经销商会提出对室外机放大一号的做法。 现在的多联机可以保证在室外零下20℃开机运行,寒冷地区很多业主为了减少前期投资,对项目不设计集中供暖设施,而是预留VRV空调系统,这个给后期的空调供热效果埋下了隐患。 另外,对于多联机新风,按照厂家的样本,其运行范围在-5℃~43℃,在严寒地区,由于进风温度过低,新风机是不是根本无法使用呢?这样室内空气品质也很难保证。
有个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案和大家分享一下:现在的办公建筑很多采用多联机系统,挑空的办公大堂的空调形式往往是在二层下设置侧送风口,这样在冬季热气流上升后集聚到挑空的吊顶处,而空调区的制热效果不佳,这时你可以考虑在挑空的吊顶内设置小型的有一定压头的轴流风机,然后在吊顶上开上送回风口,这样热空气就可以通过风机送到大堂工作区域。
个人的几点看法:1.计算不准确,未进行修正. 2.实际施工后,与设计偏差较大。 3.热气流密度小上浮,冬季设计风速过小。
如何优化设计,来保证空调系统冬季的供热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1,调大末端空调器设备选型保证空调供热效果;2,从室内空气热湿处理的角度来解决问题;3,基于价值工程的理念,具体分析优化加强供热设计的可行性,如果没有必要进步加强的部分,则没有必要通过较大的投资成本而获得供热效果工程,则可以不需要优化。通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来合理把握空调系统冬季的供热效果。至于以上说的建筑如何如何,那是建筑设计中加强的行为,不是站在暖通设计角度来解决的。还有的说机电屈从装饰,这是沟通协调的问题工程管理的问题。
个人认为在冬夏负荷均衡的地区主要把注意点放在气流组织设计上,在冬夏负荷不均衡的地区最好是选择冬夏两套末端系统,在主机匹配上也选用大小机组的匹配。
以普通商用多联机为例,在北方,其冬季制热能力衰减无法满足空调室的采暖需求。通常我们的做法是内机增设辅助电加热,耗能较大,室内配电要求也大大增加。目前国内有双热源模块,通过借用市政供暖的热水进入热源模块换热,再通过空调室内机的风机强制对流换热,达到制热效果,既能满足冬季采暖要求,又能有效降低配电负荷和空调耗电。即便这样,在设计过程中,仍需要保证气流组织,尽量避免侧送、避免大层高使用散流器、避免长距离送风管保温不良等。
看看空调系统冬季供热效果的一些因素: 1)墙体保温情况:常规空调系统(风机盘管或者全空气系统)通过对流换热方式与室内空气就行换热,但是该种供热方式舒适度不能很好解决冬季墙体的冷辐射。墙体保温效果好,墙体内表面的温度较高,墙体内表面的冷辐射就较弱。北方的采暖换热器热舒适好点,采暖散热片有一点的热辐射作用且能阻挡窗户边的冷空气影响。 2)空调开启情况:一般空调系统开启为间歇性(例如办公室),这也会影响空调开启的热舒适度。 3)空调末端情况:冬季空调供热时,热空气密度小,在上部空间。但是主要的工作区的温度低于上部空气温度,导致回风温度与实际工作区的温度有较大差异。若是常规的单体壁挂机,当回风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室外机停止运转,但是实际工作区未达到回风温度。 改善空调系统冬季的供热效果的一些技术建议: 1)技术经济合理的情况下,加强墙体保温效果。重视门窗的冷风渗透的处理,加强建筑的密闭性。 2)空调末端气流组织调整。例如侧送风冬季调整送风角度;散流器调整叶片角度等 3)空调末端选型调整。例如朗诗的舒适系统,冬季采用毛细管辐射供暖+新风的复合形式;家居系统中可以考虑风机盘管+地板辐射的复合形式,开始运行采用风机盘管提高室内空气温度,运行一段时间后采用地方辐射供暖 4)采暖热源建议:北方严寒或者寒冷地区建议采用供暖锅炉(末端配合散热片供暖+新风处理);夏热冬冷地区可考虑地源热泵(末端配合风机盘管+地板采暖+新风处理);夏热冬暖可考虑风冷热泵(末端配合风机盘管) ——上海.小沈
一般房间夏季采用有贴附射流的送风散流器时,冬季容易造成热风上浮,下面的空调效果差。可以在风口选择上做文章,有条件时,可以选用 可调送风方向的风口。如果带电动控制成本会有点高哦。或者选择用带直片导流的送风散流器。 高大空间就更加要注意,喷口或是旋流风口都是经常选择的。但是要注意配置空调箱的余压要能满足要求。
高大空间采用地板采暖,多联机系统可以在该区域采用能够提供热水的多联机;对于商场等多层贯通的区域可以把首层空调机组选大,上层空间空调不开这样可以保证底部满足供热效果上部也不会过热。
已有:96条讨论
1已有:47条讨论
2已有:45条讨论
3已有:43条讨论
4已有:40条讨论
5已有:39条讨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