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很多人知道华电华源,也都将华电华源与冰蓄冷相连,这是因为华电华源多年一直耕耘在冰蓄冷应用工程中,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而且技术进步有目共睹。但是随着行业发展,华电华源已经发展壮大,不再只是做蓄能工程。今天的源牌集团,不仅在冰蓄冷方面精耕细作,而且业务拓展逐渐形成新的更广泛的科技范畴,"秉承源牌低碳技术路线"成就了绿色低碳建筑能源环境解决方案、建筑能源与环境协同控制解决方案、绿色通信机房整体解决方案、分布式能源与新能源解决方案、热能动力解决方案、电力环境与物料输送解决方案等六大发展领域,涵盖降低建筑能源需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三个大方向的服务范畴,拥有了源牌特色的被动建筑节能;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太阳能耦合热泵热回收冰蓄冷系统、流体 变流量控制、大温差低温送风结合VAV、柔性中央空调、新风热回收等;基于物联网的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冷热量计量收费系统、基于能源分类精确计量的智能楼控系统等
暖通空调在线走进源牌集团,了解源牌技术进步历程,采访了源牌集团中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深入了解一个从国有体制中逐渐抽离,完全适应市场化发展成为一个混合所有制企业,如何在继承传统研究院重视科研、缩短科技与生产力距离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快速解决工程应用技术需求,研发储备丰厚的有活力的高科技企业集团。
感谢源牌集团为促进此次深入企业探营所提供的配合。
张劲松 变风量系统集成技术从工程应用中发展起来
张劲松 杭州源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
负责源牌科技变风量及楼控业务单元的管理与发展
毕业学校:
1、中国矿业大学:电气自动化
2、浙江大学EMBA:工商管理
留学经历:美伯克利大学访学
主要的工作经历:
1994年_1997年:杭玻集团能源处电气工程师,负责高低压配电设施日常运行管理;
1997年-1998年:鼎新国际设备科,车间生产线设备管理;
1998年-2001年: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自动化部,项目自控技术负责人;
2001年-2004年: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自动化部副经理,负责营销;
2004年-2006年: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自动化部副经理,负责项目管理;
2006年-2009年: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自动化事业部总经理,负责事业部运营;
2009年-2012年:杭州源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分管销售与工程;
2012年-至今:杭州源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全面负责系统集成业务;
主要个人成就:
1、1998年,全国第一个低温送风变风量项目调试负责人
2、2001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3、2004年担任全球第二大区域供冷项目负责人
4、2008年浙江大学EMBA学习,期间在美伯克利大学访学
5、参与变风量产品研发,获多项国家专利
6、中标同纬度第一个采用温湿度独立变风量控制摩天楼VAV控制项目
变风量系统集成技术从工程应用中发展起来
源牌集团涉足变风量的研发、推广已经有十余年,为了促进行业良性发展,我们在推动工程项目管理的方式以及商业模式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
1998年,源牌切入变风量系统的第一个工程,即杭州建设银行浙江分行的营业大厅。应用面积为3万平方米。当时国内变风量技术应用的项目非常少,北京上海才有少数几个。杭州建设银行浙江分行项目以方案设计和安装为主,VAVBOX设备、自控系统以及变风量系统的调试需依赖国外技术力量。我们在调试过程中,很多技术和设备的问题都需要国外人员到现场解决。例如其中有一个技术问题,变风量要采集风管的静压信号,来实现AHU与VAVBOX的连续调节控制,当时采集数据反馈不正常、且有一半的设备不能正常开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了美国和香港的专家到现场,但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而且花费不菲。无奈之下,我们拆了控制器,发现里面有机械结构问题,有控制问题,同时电气回路上也存在故障。问题找到,通过自我摸索和改造,调试取得了突破,最终交付使用。通过这件事,我们发现变风量系统有很多环节需要调试,所以产品和服务都应该本地化,系统非常有必要进行本地化研发。这是就是我们对变风量系统的初步认识。
我们完成的第一个VAV项目,因为当时也算是新技术应用的工程,所以我们格外留意。令人高兴的是客户反应很好,且室内环境安静、有新鲜空气、舒适。那时候我们已开始关注系统的运行能耗,通过检测整个空调系统的能耗,我们发现该项目进口的系统能耗比较高,其控制策略是保证每个房间的舒适性,提高系统送风的静压,所以空调机组的电机频率高,功耗大,能耗就上去了。静压高,风系统的噪音也增大了。这种控制方式是以牺牲能耗来确保舒适性。牺牲能耗而确保舒适性,这一点在我国肯定是行不通的,我国的能源状况与美国的不能比,因此我们觉得直接拿来美国变风量技术来套用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所以我们开始了自己的技术积累、研发。
2001年国家电力公司在长安街上新建一座办公楼,7万多平方米,采用变风量系统。同年上海也有一个工程采用这种空调技术,一南一北两个项目,我们都幸运地参与了。这两个高端项目主要采用国外VAVBOX和自控设备,征得到业主同意我们自主研发的VAV产品小量地在此应用,我们将自己研发的产品与国外的产品在应用中做对比测试,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发现自我的不足,同时也加快了自主产品研发步伐。
2005年,我们承接了5万平方米的江西日报社项目,当时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项目。从控制设备到VAVBOX装置,到系统平台,都使用我们自主的技术,因此该项目是我们的变风量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10年,我们承接到广州珠江城大厦项目,源牌VAV开始与国外的著名品牌同台竞争。这个项目是全球最绿的大厦,应用了很多最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是最绿的摩天大厦。大厦整体建筑面积为21万平方米。变风量系统、温湿独立控制、大温差供水、遮阳窗帘、太阳能、风力发电等先进节能技术都应用在这个大楼里。这个项目对空调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满足功能上的要求,而且必须适应性能的需求,对于舒适性、健康性、节能性都提出要求。 让我们非常自豪的是我们全套的自主技术在这个项目成功应用,从方案设计到设备提供,从控制策略到系统调试,均由我们提供全套的系统集成技术。该项目变风量系统是用来控制湿度的,对变风量末端装置的控制精度要求高,控制的面积范围不能太大,空间分割的比较小,因此控制的难度加大。但令人可喜的是我们自主的产品经过建科院等机构检测,各项参数都超过了设计参数要求,而其他国外同类产品均未通过建科院的测试。另外我们的一个优势是整体设计集成,我们不仅有专业空调制造商的背景,而且还有自控技术优势,因此我们作为系统服务集成商,更显专业。这个项目从国家烟草局和广东省领导都非常重视,2013年建设部科技推广中心,到这个项目进行了现场测试,建设部组织了11位专家进行评估,跟其他同类别高楼相比,系统能耗下降11%,专家一致认定这个项目达到或者超过设计要求,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这个项目也取得LEED白金认证。广东梅雨天,常规空调会很难受,但是珠江城项目房间很舒服、很干爽。同时室内健康洁净的要求也能达到,室外PM2.5为200左右时,室内约9-20多。我们在变风量系统中应用了新风过滤技术(房间都是不开窗的),仪表自动检测新风,控制系统自动处理空气的质量,能做到"监、控、测"一体化,保证设备性能不下降。
经过这些年工程应用的积累,我们对所开发的产品也进行了总结。2012年,建设部对我们"控制加BOX一体化系统"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个鉴定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定位。控制方面国产化的非常少,特别是针对变风量的控制,国内拥有很多工程业绩的相当少。在全国已经有20多个项目完全应用我们自己的控制系统和变风量产品。
变风量如何有效地保障客户
关于变风量如何有效服务客户,我认为有很多方面可以探讨。对于源牌来说,机遇和风险是并存的。因为我在这个领域做了很久,我有很多心得。
我们的机遇、风险和难度都是互相关联的。首先我们认为我们有能力来做好,但是的确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目前国内变风量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从源头说起,变风量技术是舶来品,不是我们的原创,引进的技术必须要符合我们的使用要求,但是现实中,引进的技术并没有很好的考虑我们本地化的需求,从几个方面来看:
从人文的方面来说,包括生活文化习惯,跟欧美差别很大,这个跟我们空调也有关系,空调是为人生活所服务的,比如美国人住别墅,空调是常开的,但是中国人生活肯定不是这样的,我们随手关灯,只是区域性使用空调,另外,人对舒适性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欧美人喜欢低温度的环境,这跟人种与饮食习惯有关的。我们则不是这样的。这也对我们变风量系统的要求不一样,对控制的温度高低精度要求也不一样。再加上节能的要求,可以知道欧美人的系统设置并不完全适合我们,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所以不加改造的变风量系统并不适合我们中国市场。
我们因此思考:系统集成要做哪些改变?
还有一个因素,是项目工程执行模式,与传统的中央空调的流程是有矛盾的,从设计院到安装公司按图施工,调试也很简单,运行管理也是物业公司,技术含量较低,各个专业是分开的,但是变风量不能按照这个传统模式开展的,变风量系统跟所有环节都有关,变风量系统集成商的概念慢慢在来了,但是传统的模式中利益方面的顾及,也是阻碍的因素,传统利益格局中,已经形成的分工习惯等都对变风量系统集成,带来了阻碍,这也是个问题。
从设计的角度来讲,变风量系统的设计技术含量更高些,有难度,但需要通过我们的交流沟通让设计师打消顾虑。
存在问题的思考及源牌的进步-成为设计师的助手
综上所述,我们也一直在思考针对存在的问题要拿出策略。目前我们也有些成果出来,可以推广介绍给设计师。
变风量核心方面包括VAV末端装置、AHU变风量风机变频控制、新风量及健康处理和控制平台。变风量中比较重要的控制技术,不能完全按照工业控制的概念,我们应用了模糊控制技术,但我们认为控制并不是最重要的,变风量根本的本质是在风量,在空调专业领域。调试时,最重要的是风量的变化,要分析出来风量如何变化,控制只是个手段。从我们的思路上来讲,把控制从弱电里分离出来,与空调专业紧密结合,才能更专业地实现。
另外我们把变风量这个复杂的系统简约化,方便设计师,也更易于用户选用和安装,我们在以下几方面正在努力:
1、编写白皮书-指导设计师设计步骤;
2、将"系统"产品化-部件、检测、控制等集成在一起;
3、标准化通讯接口-各种传感器接口集成;
4、针对不同问题提供不同解决方案
到目前,我们这个有130人左右的团队,这些年前后完成了五十多个工程。我们这些年发展中遇到了变风量系统领域中的难题,所以我们不断地转变思路,既要有适合变风量技术发展的创新,也要向传统的行业习惯靠拢。
所幸,目前人们普遍认可"变风量系统专业集成商"的理念,也基本认可了我们这些年的努力。在应用环节,我们努力简化管理难度和管理环节,现在由于互联网思维的影响,跨界整合,借助互联网,找到控制监测的突破口,从专业的角度给出系统监测的方案和实施计划,让客户放心使用,这些措施我们已经开始在今年开始的新项目上应用了。
我们所做的简化,就是要传达一种信心给设计师,不用担心系统设计中的控制问题,这些难题可以交给源牌来做,设计师只需要提出设计要求,剩下的问题都可交给我们来继续。我们的服务延伸到系统的安装调适,会让变风量控制不再被理解为存在莫大的难题。
这些年碰到的难题,经营这么多年我们在解决难题中成长。多年来我们最大的心得是,对于变风量技术来讲,本地化的产品和服务是最重要的事情。当然很多人更信任进口设备,尤其是变风量系统更甚,这也表明我们对于国产品牌的不自信,我们需要让客户打消这种不自信,这也是市场给我们的机会。我们的创新会沿着让变风量技术变得可控、很方便使用、并不存在技术隐蔽点努力,我们希望以变风量技术为突破口,走进楼宇控制的大系统集成业务中,通过变风量系统的简单化,可以在将来实现能源管理、耗能计量等,最终实现建筑省能的大目标。因为我们是设计院转型的公司,所以我们有打通各专业技术融合的能力,这可能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未来我们也会在一体化解决道路上继续前行。
国内领先水平的VAV标定台
正在建设中的RUNPAQ绿色低碳建筑科技馆
相关链接:
源牌变风量产品特色
1)末端装置(VAVbox)采用独有专利技术测量风量,准确度高;结合数字式微压传感器、智能模糊算法和软硬件干扰组合技术,实现了低风速下的较高测量准确度和一致性。
2)VAV控制器采最新智能处理器强化了数据处理功能;支持多种国际标准通讯协议,开放性和兼容性好;支持433MHz无线通讯,具备自组网络功能,工程适用性好。
3)温控器多种独特功能设置便于现场调试,节能性好,并可配置湿度模块适用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4)采用智能模糊变静压专利控制策略,结合变送风温度优化控制技术,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节能效率。
5)变风量自控系统采用开放式软件平台、远程数据监控和云端专家诊断技术,可为用户提供优化运行方案。
刘月琴:源牌技术发展规划及相关科研体系及创新
刘月琴杭州国电能源环境设计研究院绿研中心主任、副总工
杭州源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
浙江省低碳建筑能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毕业学校:
同济大学,暖通空调专业
浙江大学,MBA(技术创新管理)(在职研修)
主要的工作经历:
1998年8月~1999年3月 上海联业建筑设计事务所 暖通空调设计
1999年3月~2006年1月 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暖通空调部经理
2006年1月~2010年12月 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部经理
2011年1月~今 杭州国电能源环境设计研究院 绿研中心主任、副总工
2011年12月~今 浙江省低碳建筑能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副主任
2013年9月~今 杭州源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
主要个人成就:
1、杭州市131优秀中青年人才
2、杭州市劳动模范
3、带领研发团队先后获得杭州市、浙江省工人先锋号
4、国电能源院博士后工作站负责人
5、先后获得中国华电集团科技进步1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2等奖、中国制冷学会科技进步2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进步2等奖
6、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1项
7、承担国家级、省、部市级政府科研项目10余项
8、对于冰蓄冷空调、变风量空调、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能源环境协同控制领域的产品、技术具有深入研究和丰富实践经验。
创新团队之—排头兵
源牌技术发展规划及相关科研体系及创新
一、技术创新领域;
源牌集团的技术发展规划在近些年更加明确了,主要围绕建筑绿色环境和低碳能源方向,重点研究领域有以下四个方面:
1、可再生能源利用:主要在光伏(热)发电,浅层地热能利用,生物质锅炉等方面开展研究
源牌自2009年开始涉足新能源领域,发展迅速,承担的光伏发电设计及工程集成项目总数将近50个,总装机容量达到400MW。承担了杭州市重大专项-地源热泵蓄能耦合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及夏热冬冷地区小型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等政府科研课题。
2、分布式能源:热电冷三联供、区域供冷供热技术研究
源牌在分布式能源与区域能源方面早在2003~2005年期间就承担建设了常州金禧园、浙江大学紫金、阿联酋迪拜绿色家园、广州大学城、重庆香港城等项目,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基础。近几年开展的大型区域能源站项目包括苏州高新区200万平米分布式能源规划,上海迪士尼热电冷三联供系统,上海世博B片区热电冷三联供系统,青山湖科技城浙江省科创基地区域能源站,杭州新天地区域能源站,上海虹桥商务核心区,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等区域型能源站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不断总结,在分布式能源热电冷三联供系统设计配置方式,优化控制策略,运行管理等方面不断研究,积累大量实践经验。
3、建筑绿色环境:建筑绿色环境技术研究
这一领域我们针对不同客户需求,主要提供三种中央空调专利技术服务,在国内目前均处于领先地位:蓄能技术、变风量低温送风技术、温湿度分控的辐射制冷技术等。
其中蓄能技术,是一种电力移峰填谷填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源牌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排第一。蓄冰装置是该系统的技术核心,我们花了将近20年的时间进行产品技术研发、改进完善,先后的推出三代产品,第一代封装式—双金属蕊芯冰球蓄冰装置;第二代导热塑料盘管蓄冰装置;第三代的纳米导热复合盘管蓄冰装置,并衍生出:内融冰、外融冰、螺旋式、重叠型、标准型等各种系列产品,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产品线,几乎可以满足所有客户的不同需求。我们先后在在2001和2011年申请并获得了两项发明专利,标志着我们第二代和第三代产品的更替,第三代产品通过在基材为聚乙烯的导热复合高分子材料中加入纳米级改性材料并改进加工工艺,可以进一步全方位提高产品性能,特别是它机械性能方面更加优化。它兼具金属盘管的塑料盘管的双重优势:导热性好,效率高,不腐蚀,重量轻,易安装维护,寿命长达50年!经计算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仅仅是金属盘管的20%左右!!
2005年,源牌导热塑料盘管蓄冰技术获得建设部科技成果评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们自己非常自豪地认为她就是世界领先水平。该技术也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如浙江省级科技进步2等奖,电力部科技进步2等奖,中国华电集团科技进步1等奖,中国制冷学会2等奖等等。
变风量低温送风空调,我们也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项技术实际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美国引进的,1998年我们在杭州承担了的国内第一个变风量低温送风项目—杭州建设应行项目的建设,当时变风量装置、低温风口以及控制系统采用的全部是价格高昂的进口产品。后来通过项目实施,对系统和产品进行认真分析消化,在2002年时开始着手研发自己的变风量产品及控制技术,经过10年的不断改进发展,2012年源牌变风量空调技术获得建设部科技成果评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们的目标是领先,不管在技术上还是市场上,并且我们有信心把这项舒适健康节能的先进技术在国内发扬光大。对于空调,以前人们只关心有没有冷下来,未来人们将全面关注舒适(包括温度、湿度、噪声、洁净度)、健康、节能、智能化管理等几个方面,变风量空调则是最佳解决方案。
变风量末端装置
目前我们的产品体系完善,形成两套标准化产品:一套是变风量末端装置(含VAV控制器、温控器),安装在空调区域,对房间温度进行控制。提供各种规格单风道VAV、风机动力(并联和串联)型VAV,配套再热器和出口风分配器,全系列产品一应俱全;另外一套是变风量空调智慧控制柜(采用强弱电一体化设计),安装在空调机房,对空气处理机组进行供配电和变风量控制。针对不同风量的空调机组,根据风机功率、控制策略提供各种规格标准化产品,设计师只要根据参数进行产品选型就可以,无需再进行配电柜、控制柜设计。大大减轻了设计师的工作量。在2013年变风量空调产品及系统获得建设部华夏建设科技进步2等奖。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多项,软件著作权1项。
对于变风量空调,非常重要的一项测试工作是: VAVBOX出厂前的标定测试,2012年我们投资100多万在源牌绿色工房VAV产品组装测试中心建立了完整的VAV末端装置大型标定测试台,该测试台可以实现产品风量标定、漏风率测试、VAV控制器压力无关性测试、控制精度测试、一次风风阀最小工作压力测试、噪声测试等等功能,是目前国内测试功能最齐全,风量覆盖范围最大,智能化控制最先进的变风量测试台,该测试台按照美国AHRI Standard 880和 ASHRAE130-1996标准建立,同时符合国家JGT 295-2010 《空调变风量末端装置》标准要求。源牌变风量产品已经获得了美国AHRI产品性能认证和BACNET通讯协议BTL认证。
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是最近几年新提出的空调新技术,我们在2006年就申请了系统控制流程方面的发明专利,之后在模块化辐射冷板、独立新风机组、温湿度控制器、露点传感器等方面申请了多项专利,并且获得1项软件著作权,从产品到系统的一体化系统技术我们都已进行了大量储备,形成了标准化产品,并进行了若干项目的实践经验积累。2010年为了确保广州珠江城大厦项目控制策略的实现,我们自己在前期做了大量准备,投标前就建设了一个温湿度独立控制辐射制冷实验室,并且做了大量试验。投标时,产品性能按业主要求送到北京国家空调质量检验所进行封样,进行性能认证测试,结果非常顺利,各项指标都能达到招标文件技术要求。研发预先投放对项目的成功中标起了比较大的作用。
辐射冷板
先导性的研发,技术的提前储备,适应项目的技术开发,这些方面本地化企业更具灵活性,因此更具有竞争性。
4、能源环境协同控制:
这个方面的探索是把空调舒适性和能效分析与优化结合,就是在控制室内舒适性的同时,关注能耗,把系统能效做到最好,简称为建筑能源环境协同控制系统(CCE2)。以前的控制目标都比较单一,大部分项目室内温度达到了就可以了,不会过多的在意能耗,现在把能耗计量、能效的评价和舒适性的控制结合起来,当达到室内舒适性的时候,看能效是怎么样的,有没有优化的空间。
建筑能源环境协同控制系统(CCE2)包含三套子系统:
第一套是中央空调智慧控制系统,即RPC5600产品体系,负责建筑内环境控制,从机房到末端构建了一整套产品体系,根据不同控制模块有不同的控制策略,实现建筑空调能效优化控制。主要包括负荷模糊预测技术、SMART-ICE系统优化控制技术、制冷主机能效优化智慧群控技术、基于能量平衡的冷冻水泵变频控制技术、冷却水温度双优化智慧控制技术、变风量空调智慧控制技术、联网型风机盘管智慧温控技术、温湿度独立调制智慧控制技术等技术簇。
第二套是建筑能源监测与能效优化管理系统,即RPM5600产品体系,对建筑的分项能耗计量,对建筑整体的能耗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提供优化建议。目前已经开展了一些项目,在慢慢积累经验和数据,将来在我们的零能耗实验楼里将建设一个数据中心,我们会把由我公司承建的所有项目的运行数据通过互联网传回来,在数据中心进行项目实时在线监控以及更为深入的分析,分析结果定期反馈给业主单位,以指导其进行系统优化节能控制。盈利模式可以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与业主分享收益;也可以针对客户需求,可以提供持续的专家级技术服务;当然也可以做为附加的服务方式,免费为客户提供一定时间运行管理技术咨询(比如1~2年),使我们在技术服务能力方面更具有竞争力。
第三套是计量计费系统,在北方主要针对集中供暖分户计量,开发出RPH5600产品体系,根据项目情况提供有线或无线解决方案,计费模型也采用楼栋总表结合户内分摊的收费模式。南方主要是针对大型商业和写字楼宇,目前也越来越趋向于接受按实际用量进行计量收费的模式。
超声波流量计与分体式热量表
冷热量计费仪、热水表
二、"多专业交叉、系统化研究、快速产业化"研发创新体系
公司创建初期就成立了研发部,当时的研发部只有2个人,我们的创始人、董事长、科研带头人叶水泉博士非常重视自主研发,他认为如果想要发展民族产业,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拳头产品,冰蓄冷技术也好,变风量空调也好,都是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进的"舶来品",但是站在洋人的肩膀上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大有可为,于是我们通过将近20年的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产品技术体系,而且很多核心技术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能够与进口品牌进行同台竞争,并且也取得了不菲的业内成绩!
与此同时我们也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的以"多专业交叉、系统化研究、快速产业化"为优势特点的研发体系,研发团队由最初的2人,发展到现在50余人,其中核心研发团队25人,博士后工作站进站博士2人。专业构成包括暖通、制冷、热动、材料、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电气等。除核心研发人员外,我们还有技术设计、技术支持、技术应用、调试服务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
研发模式采用以项目为核心、项目经理负责的矩阵式管理模式,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和创新活力。一个研发项目团队可能由来自各专业的人才临时组建,优势互补。专业交叉带来的跨界思维,往往能够快速产生异乎寻常的创新结果。项目实施过程中,研发人员会同技术调试人员一起在现场解决问题,定期的技术交流会也使我们的研发不会脱离实际,根据市场反馈不断改进完善。
由于沿袭了50多年应用型科研院所提供整体化解决方案的服务模式,我们的产品或者技术研发的出发点从来都不会孤立在一个单个的产品和技术上,而是的着眼于这个产品和技术如何系统化应用,通过完整的系统集成技术最终真正帮助客户实现价值,当然我们的服务对象决定了我们必须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现在的杭州国电能源院已经完全脱离国有体制的束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奋勇搏击,但是在获得充分的市场发展自由度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的市场风险,没有了庇护伞,要生存就要快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完整的市场、研发、生产三位一体的产业化流程体系,便是从根本上解决快速出成果、快速产业化的核心。非常幸运的是公司不仅传承了老底子科研院所浓厚的创新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而且推成出新,兼容并蓄,建立了非常有利于成果快速产业化的激励机制。比如说,研发人员的薪酬构成中有一部分是由科研成果产业的结果决定的,也就是直接参与新产品销售收益分配。当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终于推向市场为公司赚回利润的时候,科研人员收获的不仅仅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荣誉感……。同时我们推崇"民主、团结、尊重、信任"的科研创新团队文化,使整个科研团队更加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集团每年年底会开展科技进步奖的评选,每个分公司、子公司都上报项目,由技术委员会(技术发展的战略机构)审评,这样毕竟可以形成积极进取的创新文化,而且有利于集团公司对于各专业公司技术发展方向、动态的及时掌控。
集团采取研究院的研发机制,既鼓励自下而上的研发提案,也注重自上而下的战略统筹。每年年初集团进行各部门年度目标制定(自报结合统筹方式),研发中心都会有十几项需要完成的科研任务,由研发中心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目标,年终按目标进行考核。集团对于科研的投入也是按照研究院的方式,实行独立核算,保证研发支出的及时到位。
技术研发团队伴随公司成长,不断壮大,成果显著。发展历程中也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2004年华电华源研发中心升级为市级研发中心,2006年升级为省级企业研发中心,2007年以华电华源为主要承担单位建设浙江省蓄能空调与建筑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2011年底,浙江省科技厅把浙江省低碳建筑能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任务再次交给了源牌集团,建设单位是杭州国电能源环境设计研究院和杭州源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叶水泉院长担任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为企业技术创新掌舵引航。2013年博士后工作站也顺利得以建立,2014年杭州市节能减排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完成立项审批,同意交由源牌集团联合浙江工业大学、哲达科技等共同建立。借助这些创新平台,科研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火炬计划3项,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浙江省级重大专项2项,市级重大专项1项,市级产业化项目2项等。获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软件著作权3项。参编国家、行业与地方标准8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