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籍:浙江
1913年10月出生于上海;
193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土木系,留校任教;曾任复旦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院系调整后,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1952年起进入同济大学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研究生院副主任;是同济大学暖通专业奠基人之一;
1957年夏至1959年冬,前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进修并以副教授职称参加教学工作;
1978年奉命创办同济大学分校,任副校长,校长;
1987年以上海城市建设学院院长退休。1989年定居美国。

曾 任: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暖通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建筑
学会暖通委员会主任;《暖通空调》第1届编审委员会顾问;《通风除尘》编委会副主任;《辞海》编委会建筑分科主编;
高校通用教材《空气调节》共同主编;《建筑设备》、《卫生工程》等译编。为我国暖通空调专业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
访问地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安娜市
访问时间:2013年1月24日
访 问 者:董丽萍 王曙明

百岁之年
  2013年1月24日,百岁人瑞巢庆临先生偕夫人曹世娴女士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安娜市的老年公寓接待了我和王曙明主编。这一次访问的来之不易,让我在与巢老及夫人聊天时,一直以为是在不真切的梦中。
  追访中国暖通空调前辈们的故事,随着《暖通记忆》在2012年10月的出版而逐渐地思路清晰起来。各位前辈所经历的暖通岁月,都是这个行业历史长河中闪光的珍珠。访问的高度和深度,虽然尚待商榷,但是追访老人们的步伐必须加快,这成为一种习惯的动作,虽不能以使命自居,但是跟时间赛跑,是非常明确的一个角度。
  巢老庆临先生2013年迎来了他的百岁之年,作为中国暖通空调这个行业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他身体依然平安,也能在聊天中牵起丝缕关于专业变迁的早年记忆,这真是我们暖通空调行业的福分,这福祉经由我们的访问而将记录进新的《暖通记忆》, 传播给整个暖通空调行业的从业者们,想来是天成之美的事。很多业界的专家得知我们前往美国访问巢老,都表达了极其强烈的祝福愿望,祝福巢老先生保持身体健康,能更多地

看到他们那一代人当年在艰苦条件下建立的专业,今天所获得的极大的发展成就。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张旭教授将《六十载风华——同济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一书让我们带给巢老,面对这位同济大学暖通专业创始人的百岁之年,60年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历史,成为最好的贺寿礼物。巢老拿到这本图文并茂的画册,认真地翻看,脸上洋溢着的笑容,瞬间穿越了我眼前的时空。一个甲子的光阴,在老人百岁人生中也许云淡风轻,但我分明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多少往事能涌起?
  范存养教授是最早知道我想访问巢老的人,我在得知2010年巢老曾回上海参观世博会后,跟范老师叹息没有机会访问他。后来2012年1月我要去美国芝加哥参加展览会,范老师说巢先生住美国的西海岸,离芝加哥有点儿远。到2013年1月,美国的制冷空调展览会挪移到德州的达拉斯举办,我从洛杉矶转机,因此这次离巢老居住的地方很近了。范老师于是帮我跟巢老联系,待到2012年年底,拜访的事终于落实,我也通过邮件跟巢老和夫人世娴女士取得了联系,得知巢老身体状况不错,可以在家中接待我们,这真是2013年的头一件喜事。
  范老师为了帮助我更多了解巢老先生的情况,将巢老在美国定居后与他的通信制作了影印本提供给我,这份影印本浓缩了巢老和范老师之间跨越时空的师生之情,令人赞叹,能有幸读到这一份信札,沉甸甸的丰厚让我感叹人世间能有如此美好的精神沟通,盛开的温暖,藉由巢老帅气的字体间,参阅了他忠恕行百年,安澜越沧桑的人生之旅。


  巢老的百岁之年,这一次跨洋的访问,我想记录所有的细节,正如巢夫人世娴女士所说:“就是想通过这短暂的见面,一起喝喝咖啡,一起吃吃饭,然后让你们看见巢老这个百岁老人真实的生活,然后帮我们传达给国内业界的朋友们,了去牵挂,也解念情” 。我于是记录下这次特殊的访问,也希望能记录真实和卓越的巢老及他的安澜生活。

圣安娜一日 非比寻常
  1月24日,洛杉矶地区下了少见的阵雨。从所住的钻石区前往巢庆临先生和夫人曹世娴居住的圣安娜约40分钟的车程。天气很舒适,雨过天晴后的圣安娜干净,安宁。交通发达,空气清新。
  当我们在位于Oliver街901号的老年公寓门口,看到坐在轮椅上的百岁人瑞巢庆临先生时;当我看到他亲自点燃插着100字样的蛋糕时;当巢老问我们喜欢喝哪种类型的咖啡;当巢老认真的为《暖通空调》和《暖通记忆》题词时……我感觉自己在这一天,好几次因屏住呼吸而有了短路的瞬间。


  一个世纪的岁月,沉淀在眼前这个斯文、利落,总是在说“谢谢”的老人身上。为了我们的来访,巢老特意穿了精神的西服背心,系上了红黑两色斜纹的领带。岁月的磨痕也许只是让他不再挺拔。但他面容洁净,清风朗月,发际一丝不苟。
  在老年公寓的会客室,在与巢老交谈之前,我把同济大学范存养教授及张旭教授委托带给巢老的物品一一转交。巢老及夫人满心欢喜看到范老师八十寿辰时的照片,连连说好啊,师生之间的浓情在这一刻凝聚,了了相思牵念之心。甚为感动。
  简单的交谈之后,我们参观了巢老的公寓,温馨的屋中,墙上挂着一些照片和书法绘画作品,巢夫人介绍说都是各地为祝贺巢先生百岁寿辰寄送来的。
  巢夫人说,就是想让你们看看现在巢老的实际生活状况,看看他吃饭,听听他聊天儿,看看他住的地方,也好感谢国内的大家对老先生的惦念了。
  随后,巢老的大儿子,也是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巢志琦老师及巢老最小的孙子,同时也曾是同济大学建环专业学生,后留学美国的巢鹏开车带着我们前往圣安娜的小西贡,到海鲜阁喝茶吃龙虾。巢夫人说,就是在那里,巢老的孩子们从各地陆续回来,在这一年里将给他们挚爱的父亲巢老祝贺百岁寿诞。
  吃饭期间,巢老还为我们斟茶,不停的说没什么好招待的,让我们感觉到莫大的幸福。在巢老和夫人的言辞中多次表达谦逊的谢意,这经典精致接人待物的生活方式,从些许细节便可了然。可知在两人漫长的岁月中,这礼仪态势,因了内心的安宁,而日久弥新。这一切愈发的让我在粗粝生活打磨下的心,温润而感动。

  巢夫人世娴女士的嗓音非常动人,她也80多岁了,但是合体精致的妆容,悠然的语速,言之精确的描述,周到细致的安排,让我在这半天的接触中喜欢上了她,并且非常欣赏她的精致。她慢慢的告诉我们,巢老在美国这些年里的生活,几次生病,以及对孩子们的感谢,对国内的老朋友们的感谢。
  “自来了美国,巢先生参加老人中心举办的活动,他做义工,有许多大陆和台湾来的同胞英语不是很好,他就帮助这些人打听信息,他有很好的口碑,得了很多的奖状。因他乐于助人,曾经被大家推选代表老人中心前往纽约参加全美老人中心的活动。他多助他人也获得了回报,从去年到今年,不断的有人前来给他祝寿,这也是缘分。大家对他的高寿都表示了衷心的祝福。”巢夫人世娴女士简短的介绍,道出了巢老先生来美后生活的概貌。
  与巢老先生及家人吃过饭后,我们返回了老年公寓。这一天的阳光非常的好,我在老年公寓的门口为他们拍了一张合影。阳光下这一家人的笑意,成为这一天最为美好的瞬间。
  巢老的大儿子巢志琦先生特意买了一个蛋糕,插了“100”字样的蜡烛。他笑着说:“一起吃个百岁蛋糕,也是一件难得的事。”
  巢老坐在圆桌旁,吹了百岁蛋糕上的蜡烛,还让小孙子巢鹏为我们煮制咖啡,他细心地询问我们爱喝哪种咖啡。
  吃过蛋糕后,我们请巢老为《暖通空调》杂志和《暖通记忆》题词,巢老特别认真地问我:“你们希望我写什么呢?你们杂志已经很好了。我先看看你的《暖通记忆》你写的内容?”。
  巢老为《暖通空调》杂志题词“祝暖通空调杂志越办越兴旺”,为《暖通记忆》题词“继续努力前程无量”。
  随后,我想应该请巢老面对摄像机跟范老师说些话,拍摄下来的影像记录,以及巢老跟范老师之间多年通信的信札,都将成为人间佳话。暖通空调行业的大家之间的师生情谊,专业素养传承,这应是我们最重视的珍宝。
  愉快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而我们也怕叨扰巢老和夫人太长时间,影响他们休息,下午将近5点,我们告别出来,握着巢老先生暖和的双手,我们表达了真诚的祝愿,愿巢老身体安泰,祥和地安度人生的华年。 

往事云烟已远
  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巢庆临先生,是浙江嘉兴人,他是家中的长子,四个孩子与父母双亲的合影,悬挂在他公寓的入门口处。照片上巢老记录了时间,也幽默的写了句“其中坐者为谁?”似乎是巢老跟孩子们某日的打趣,透出一种岁月随意中的温情。
  巢老回忆说:“我是1932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土木系的,1936年毕业留校做助教、讲师、副教授。当时上海交通大学是工程专业为主的,复旦的土木系后来就并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我在交通大学做副教授,我还记得当时交通大学的校长是杨钦。但后来土木在交大也没呆多久,1952年就并入同济大学了”。
  这段土木学科在上海几所大学之间的风云演变,也反映了新中国在建国之初土木建筑教育的变迁是随着新中国建设的需求而在一定时间内有过动荡,直至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完成之后,才一路发展壮大。新中国建立以后,各行各业都要变,教育制定和体制的变革也势在必然。
  通过与巢老的交谈以及经查阅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的历史记录,这段变革历史我得以还原:1951年8月,当时的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依据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将私立光华大学与私立大厦大学合并组建华东师范大学的决定,将不适合师范大学设置的两校土木系共338人并入同济。1952年春,中央人民政府借鉴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国范围开始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1952年7月至9月,当时的中央教育部和华东教育部决定:同济大学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并入复旦大学;机械系、电机系、造船系并入交通大学;土木系水利组并入华东水利学院。交通大学、大同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之江大学、工业专科学校、交通专科学校、中华工商学校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土木、建筑、测量专业各系、科、组全部并入同济大学。


  经过这番调整,同济大学已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土建测量工程类新型的高等学校。调整结束后,新同济大学决定建立铁路公路、上下水道、结构、建筑和测量5个系,设铁路公路与城市交通、上下水道、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桥梁与隧道、建筑设计、城市建设与经营、大地测量、航空测量等 10 个本科专业,铁路公路与城市道路、上下水道、桥涵、工业与民用建筑、普通建筑、建筑设备、大地测量、工程材料试验 8个专科专业。
  巢老也是在1952年跟随土木学科调整调入同济大学。而当时并没有建立暖通专业。巢老回忆了一段暖通专业如何创立的珍贵记忆:“暖通专业是1952年开始建立的,当时应该是只有一些课程讲到采暖通风,1952年招生是两年制,专业名称应该叫建筑设备,范存养就是那个班的学生。关于暖通及空调课程和专业的酝酿,应该是在1952年之前。我记得是有三个人一起讨论过这事。我,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徐邦裕先生,还有清华大学的王兆霖先生。我和徐邦裕是很好的朋友,我们认识的很早。”
  “我当时教一门课,叫卫生工程,那时经常看些英美的资料,徐邦裕是留学德国的,当时国外有这方面的专业。我看到国外很重视工业上的空气处理的要求,比如有的车间工艺要求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处理。我当时看到这些概念,就想我们新中国发展应该也需要这方面的技术,将来肯定有用。我们国内当时已经有了工业通风的概念,但是没有空气调节的概念。当时学苏联,但是苏联的气候决定了他们特别强调采暖,但是并没有空调的概念。而美国气候有炎热地区,工厂和家庭都需要空气调节,我也感觉我们国家非常需要这些。”
  “我就跟徐邦裕讨论这事,他也很同意,我就又查了许多英美的书,我跟徐邦裕说,我们各自在各地向教育局去报告,我们要提建议。再后来,我们开会碰到清华大学的王兆霖教授了,也说了这些想法,说我们的专业除了应该有供热通风之外,还应该有空气调节。”
  “这些都是我们酝酿时期的事了,后来各校成立的专业名,还是仿照苏联了,叫供热供燃气通风了。”
  “后来,我们请了吴沈钇教授,他是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学成归来的,更加强了我们在空调和洁净方面的力量,他在专业上比较熟悉,后来我们就又给学校提出过建议,在专业课程上加入空气调节。”
  “范存养那个班招生大约50人吧,那时初期没有教材,我也不想直接用美国教材,我就自己根据需要编写教材了。我们这个专业自1952年那班两年毕业后,毕业生分配到各个设计院,当时对这个专业人才是很需要的。我们就逐步逐步丰富教学内容,后来都是本科教育了。”
  经查阅相关资料,有关暖通专业沿革变迁的记载如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新制定的招生目录中的新组建专业,由原来的供热供燃气通风空调工程专业和燃气输配专业合并重组而成。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是首批设立该专业的著名院校,早在1953年,这两所大学就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同济大学是在1952年曾有过一届建筑设备专科,学制两年在建筑系,是暖通专业的雏形,在50年代同济大学就开始招收研究生。早期该专业清华大学为暖通空调工程专业,隶属于土木系,后调整到热能系,同济大学原名为供热供燃气及通风专业,是因为学习前苏联教育体制开办最早的一个专业,也是热能工程系中成立最早的支柱专业。在初期有一些影响的院校还有哈尔滨建筑工程大学,山东建筑工程大学等。

  当时有一大批优秀的该领域人才,如清华大学王补宣教授,倪维斗教授和王兆霖教授,同济大学的巢庆临教授等。国际上该专业成立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院校有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前苏联列宁格勒建工学院、德国波鸿大学、比利时的列日大学等。中国主要从这些国家吸取经验,但主要是模仿前苏联而建立该专业。建国初期,该专业经过了一个从产生到成长的历史过程,此专业几经变化,逐渐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机电工程、建筑系等系院中分离出来而形成一个独立的专业。
  我问到巢老有关他去前苏联进修的那段历史,他介绍说:“大约在1957年前,我们请来了一位苏联的教授做访问学者,他来了一年。后来他建议我们应该也去苏联交流,教育局就派我一个人前往苏联列宁格勒建工学院,我一边学习他们的教学,也一边给他们那里讲课,做老师。当时在列宁格勒建工学院有国内去的研究生在学习,我记得有李娥飞,她是从清华大学过去的。本来我的交换是两年时间,但是我一年半就完成任务了,1958年底回国。但是回国就是大跃进时期了”。
  关于暖通专业初创的记忆片段,我跟巢老就聊到了这里。尴尬年代里的坎坷,我不能再多问。随后巢老简单介绍了1978年他接受同济大学任务,建立同济大学分校,即后来的上海城建学院,任副校长及校长,也成为复旦大学培养学生中众多成为杰出大学校长中的一位,这是另一段佳话了。

珍贵荣誉的记忆
  在走访业界前辈吴元炜和范存养等老师时,曾经问过关于上世纪60年代有过一个专业代表接受国家领导人接见的事情,但因不知当事人都是谁,一直没问到详细情况。而查阅历史记载也未见有,以为就此会成为轶事。



  范存养老师曾有记忆在巢老先生那里见过一张照片,我们此次访问巢老也是想了解此事。当我们聊到这一事时,巢夫人世娴女士说,“范存养打电话时问起过我们关于这张照片的事,我们是保存了这张照片。这次也特意让大儿子带来了制作的副本,我也让小孙子做成电子版,可以给你们拷贝走。”巢志琦先生打开了他带来的一个照片长卷。
  于是,那一个历史的片段舒展开来。一张复制完好的黑白照片,保留了1963年全国科学协会工作会后,国家领导人与参会代表的合影。
  巢老先生说:“当时有6个学会的代表参加全国科学协会工作会,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贺龙、聂荣臻、谭震林等,我们是代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备分会参会的。我记得还有徐邦裕,谭天佑,郭骏,陈在康等人,我是坐在第一排左边数第四个的。”
  巢夫人世娴女士介绍说:“这张照片得以保存也是比较幸运,我们当初来美国,很多东西都没带过来。后来是儿子收拾老先生的东西,见到这张珍藏的照片,就给我们带过来了。孙女婿是专业的摄影人士,就翻拍了制作成电子的保留下来了。这张翻印出来的长卷是老先生题字送给孙女的礼物,我们全家都觉得是非常珍贵的一件事,老先生也是珍存为最珍贵记忆了”。
  后来世娴女士带我们到她的电脑前,将复制给我们的光盘打开,看到制作成电子文件的照片,也让我们带回了这一珍贵的历史见证。此次访问,这一点收获甚为圆满。此张照片上方题写:毛泽东主席及中共中央负责同志接见全国科协学会工作会议及电子、计量、动物、微生物、地质、建筑六个学会学术会议全体代表1963年11月。   
中国暖通专业发展的百岁寄语
  我们这个有了60年历史的暖通专业,能够在60年后的今天,留下这个专业开创者之一的前辈对于未来发展的期望,是不是一件更珍贵的事呢?更何况这期望寄语来自一个百岁老人。
  巢老先生把他真诚而朴实的寄语告诉了我们,他说:“我很关心国内专业的发展,跟存养通信啊,也跟吴元炜等人通电话啊,还有其他见到的国内的人们,都会问一问国内行业的情况。现在大家都挺专注商业工业建筑,我想应该更多关注家庭。我们中国国情与美国不完全一样,但是国内空调这些年发展起来了。不过采暖这方面,尤其是南方采暖没发展起来,这个是该关注的事,以后采暖用哪一种燃料,也是最主要该研究的问题,比如太阳能采暖等都应该发展好。通风很重要,我们有没有真正重视家庭通风呢?另外工业通风要求蛮高的,比如精密仪器加工工业没有空调通风都做不好,我想以后通风上工业上要多注意发展。”

忠恕行百年 安澜越沧桑
  当我们结束对巢老及家人的访问之后,心情依然久久不能平静。这其中有对这位建立专业的前辈的敬重以及采访机会难得的激动,也有在心中反复自问的问题:生而为人,如何才能百年沧桑似举重若轻,而保留生命的品质和精神清明的长久,百年似若为久,而安澜如何在巢老身上得以凸显?曾经听到过一些知晓巢老生活经历的人感叹他的坎坷人生,但走了百年征程的这个老人,为什么眼睛深处依然看到如初生之人的纯粹和安宁?  在我开始采访巢老的同时,王曙明主编也跟巢老的夫人聊了一些岁月长河中的片刻。巢夫人世娴女士给他讲了巢老善世通达的人生态度,这使老人在遭遇到家庭变故及坎坷中,仍能坚忍支撑以至期颐。巢夫人说:“你看老先生一百岁了,不会想到他年轻时身体并不那么好吧?他共得过七次大叶性肺炎(在国内4次,到美国后3次),每次都就治及时得以康复。人生总有几个‘坎’,要一个一个地过”。这些话,对于我们这些晚辈来说,真是太过宝贵的人生赠言了。百岁人生旅途,变故和坎坷并未让巢老失却忠恕之行, 沧桑之后的安澜,更珍贵。
  翻阅巢老给范存养老师的信札,读到一段1998年6月23日巢老在回国与其学生们聚会后返回美国写给范老师的文字,更深切体会巢老精神世界的丰厚:“回想四十余年前,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儿少女,如今两鬓渐斑,进入花甲行列,且其中不乏教授、院长、总工、高工等高职,固然不能以职位论英雄,最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同学都以自己的学识,个人的才干,在经历世事沧桑,坎坷的现实中,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尽了一份应尽之职。凡是生性实事求是的学理工科的人,多数是这样的,现在吾国日益强盛,国际地位蒸蒸日上,其中科技界的贡献是功不可没,并非发明创造才算有功。每个人在其本职岗位上发挥作用,即为有功。无一砖一瓦,何来高楼大厦?海洋之浩瀚,由涓滴集成。我倒并非‘坛上说教’,同学们已‘这一把年纪,都已懂大道理’,我在想,少年同窗,老来相聚,正确评估自己工作,既不居功自傲,也不妄自菲薄。数十年后又相聚,此人生一大乐事也,君等以为善否?”
  再次感谢巢庆临先生及夫人世娴女士接受我们的访问,也感谢巢志琦先生和巢鹏先生对我们前去访问的特意安排,对于促成此次采访的范存养教授及吴元炜教授等表示感谢。祝福巢先生和夫人身体安康,家人幸福平安。

采访者之一王曙明附记:
  此次完成对巢老的采访回国后,我在进一步搜集资料时找到了《暖通空调》杂志1985年第1期上正式发表的以巢老为第一作者的文章——《新技术革命与暖通空调》。重读这篇28年前的大作,仍然深感震撼。文中根据当时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的形势,对暖通空调行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具前瞻性的分析和判断。使我感受最深的重要观点之一是,巢老在预见新技术革命对我国暖通空调带来的根本性变革时指出,系统分析的方法被引进暖通空调后, 可以动态地整体地考察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相互间的制约关系, 实现系统各个参数的优化和系统整体的最优策略。其主要理论基础是运筹学、系统理论和现代控制论。这些将使暖通空调专业出现观念性的变化。可以预言,空调系统工程学这门崭新的学科行将诞生。在关于暖通空调行业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形势应采取的策略中,巢老认为首先是高等专业教育的改革。应扩大知识面,增设系统理论、现代控制论、最优化方法和管理科学等课程。其次是在职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应普及工程数学、计算数学和控制论方面的知识。我凭个人感觉认为,这是专业巨擘首次倡导以系统科学的思维理念导引行业发展。时至今日,我们的认识也许依然未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巢老的这些观点对行业发展仍然具有深刻和重要的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用心领悟、深入阐发并加快践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