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备考路 四十不惑年

作者:11号

  时光荏苒,转眼已近不惑之年。2021年注考复习始于一月底,其间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
  对于我,高考已过去整整20年,考研也已过去16年。考场之上虽也有年过五旬的老大哥,但我也算是“中老年”选手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也曾令我不安。时间、精力、工作、家庭更是隐形的障碍。
  至此成绩发布之日,对我的备考做一个总结吧。

一、幸运之神
  这一年,虽有坎坷和不如意,总体来说,今年通过考试还是很幸运的。
  幸运一:没有推荐、没有更多了解,选择了暖通空调在线培训班(之前两年没有报班,成绩如表1);
  幸运二:哈尔滨今年已发生五次“新冠”肺炎疫情,考试期间正值第三、四次之间,考试正常举行;
  幸运三:大家共识,今年题目难度偏低。

二、心路历程
  2019年,自己觉得基础可以,看了6、7个月教材,貌似还是2013年的老教材,考前两周做了几套14年以前的真题,做不完,50分左右。(近年真题做不了,当时感觉太难了。)考试只能演习一下,成绩如表1。看似差距不大,但是没有复评!记得考试那天中午有位大哥说不复评案例容易接近60,比如58,心理还稍有安慰,考试的难度和摧残程度肉眼可见吧。(后来对考试有了一定了解,才明白这样准备根本不可能通过。)

  2020年,疫情爆发,集中复习大概三个月,自己梳理了知识点(现在想实际就是摘抄,理解很少),多做了点真题,近年的也是没做。但是感觉比前一年强很多,前一年就差3、4分,所以还是有希望吧。结果再次失望,成绩如表1。不但没提高,结果还退步了,心情很是沮丧啊。(后来得知2020年难度略大,就当心理安慰吧。)
  是放弃,还是继续?曾经迷茫,曾经动摇。放弃,两年的努力白费了,心有不甘;家人的期盼,也无法面对。继续,我自知再这样走老路恐怕还是凶多吉少。最终,我决定报班,再拼搏一次。(具体学习心得见下一部分)
  2021年,学习有了规划,复习步入了正轨。最大的障碍是时间不够,只能日以继夜,凌晨4点起床有过很多次。差不多9月22日,哈尔滨出现疫情,学校停课、商铺关门,阴云笼罩。直到考试前一周,我们一直在忐忑地等待考试正常举行,这种煎熬至今难忘。在政府、医务人员、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持过来了,得以如期考试!
  考试流程稍有繁琐,核酸报告、扫码测温、全程佩戴口罩!但总体没有什么波澜,平静地进行着。能心无杂念,安心做题,只有考试这两天。考试结束后感觉有希望,想预估分数。知识下和案例上下记录了答案。预估结果中知识下和案例上和最终成绩分毫不差,案例下是24分(结果是34分,我觉得供热负荷那一题是错题,数量级就不对,可能给分了;另外,线上阅卷,专家不知道总分,为避免悲剧,所以宽松了。猜测,不清楚。)知识上没有记录,感觉不如下午流畅,但想想52、3分应该很有希望,这样就可以通过了。最终成绩如表1,每场考试都是三年中的最高分,体现报班学习的价值了,也慰藉为这三年的初心了。

三、学习心得
  报班学习太有必要了。倒不是自己决心不坚定、学习能力不强,主要是经验、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比如,前两年考试我都不知道新版教材的重要性,规范也不全,没有进度安排,没有真题训练和分析讲解,不知道新规范容易出题等。最最重要的是:不知道其他考友的水平,今年李sir、大鹏等考友的水平都令我震撼,这种激励非常重要。66次实训、若干次阶段测试,我及格率可能略超过80%吧,大神们的表现堪称完美,鞭策吾辈努力追赶啊。
  熟悉理解教材和规范,熟悉顺序、脉络。尤其是规范,有些粗看不够,小注、条文说明很重要,有些条文本身就不好理解,应用容易出错。教材做标签真不是很必要。我觉得当时要是做标签了,梳理知识结构时可能反而差一些。熟悉到什么程度,可能因人而异。(这点我其实做的不好,我的知识题分数虽有很大进步,但跟大家相比还是有差距,“彩蛋”是我弱项。)往年真题都应该能很快找到,且有标记,有些还是会再出题的。对于一些教材的歧义,不必太在意,比如气流组织、蓄冷计算,我觉得这些不是考查重点了。个人觉得重点、难点在于实际应用,关键是你能不能捅破窗户纸、看懂题目。比如近两年的蓄冷计算,我觉得初中生肯定能做对,知识理论作用很弱了,主要在于弄清数量关系。
  复习时间分配。教材、规范复习我跟的不错,后来真题就不好了。成套的训练我只做过17、18、19和20的,后来的阶段测试、模拟题都没时间做了。真题班我只是挑不懂的或有歧义的听了一小部分。当时心里很是不踏实,但也说明自己思考、做题比直接听讲解有效得多。我整理了错题集,做过两遍,还有错的,再精编错题集,直至一个小册子,考试当天中午还在看。好像今年冷库的题基本是之前的原题。这种时间分配不合理,但是可以肯定自己多思考肯定很有效果。进度一定要往前赶,做真题一遍两遍肯定是不够的。我自始至终也没能把一套题都做对,留下点遗憾。
  总结提高。总结很有效,但是实在没时间,多看看备考应试指南的总结吧。我自己总结的很少,记得有水压图、辐射供暖、防排烟、蓄冷计算、热泵COP和EER、空气处理计算、空调水系统等。
  案例的技巧。今年新开了案例专训班,可能考友更恐惧案例题,毕竟需要解题过程的,不能猜呀。但我并没有参加,一来我实在没有时间看,二来我对案例还有些信心。案例题一定亲自要动手做,看10遍也不见得行。定位考点、找到公式、确定已知未知量、留心数值选取。只要知识点内容足够熟悉,案例题并不像想象的可怕。
  资料设备。规范最好还是单行本。但无论选择单行本还是汇编,复习中都不要换,需要熟悉,才能快速定位。小鱼儿老师说焓湿图和热湿比标尺是对应的,之前我都不知道。还有能解方程的计算器也是必备了呀。多准备些焓湿图,考试尽情的用,别怕浪费。

四、考试分析
  考试技巧可以听小林老师的实战班。对于学霸或者准学霸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习惯就好。
  时间要把握好,实际到了考前我的时间不成问题了,知识题尽量按照小林老师推荐的,有时我略慢一点。案例题我基本上一个小时做10-12个题,很少跳过,所以时间还算宽裕。
  题目方面,难点还是供热、空调,我倒不认同南方怕供暖、北方怕空调。还是知识点掌握问题,因为设计中的实际问题并不是重要的考点。通风(除防排烟)相对容易,制冷难点在于题目长,可能看不懂,或者时间太紧做不完。绿建水燃气实际可以忽略,因为你复习了也很可能做不对题。
  考点预测还得听小林老师的,我印象中,建筑热工、热负荷计算、供暖系统特点、辐射、热风供暖、热计量、小区供热;卫生标准(查阅)、全面通风(条文及计算)、自然通风、除尘净化(相对少)、风管(验规)、防排烟、设备用房;空调基础知识、空调负荷、空气处理、洁净(规范)、气流组织、水系统、自控、冷却塔、蒸发冷却、节能分析计算;制冷循环、TS图、压焓图、压缩机、各种功率、蓄冷(结合实际)、冷热电(结合实际)、冷库还是重点和难点。(过了两个月印象不太深了,凭记忆写的,肯定不全。)

五、结语
  选择超越自己的我们所面对的不会是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有目标就要砥砺前行。下面的话与您共勉。
  1.报考和备考都要趁年轻、趁早;
  2.自己多用心,别人都不能代替你;
  3.勤奋坚持,终将上岸。
  最后,感谢各位指导教师,小林老师、小鱼儿老师、SK老师、巴掌老师、小艾老师和潘多老师,还有宋校长、小财神!也感谢各位考友的相互鼓励和陪伴!如果再选择一次,我还会选择加入这个大家庭。祝辅导班越办越好,祝各位考友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