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句话精华:
1. 教材和精讲扎实结合,反复穿插形成知识网络
2. 排除万难紧跟实训,训后讲解积极参与,答疑先看预告,只看有用部分
3. 分类真题务求甚解,成套真题实况模拟
4. 群内讨论多参与,但学习方法务必适合自己
5. 注意考场策略,不要恋战误时
个人背景和考试结果
个人背景:本专业全日制硕士学历,本行业非设计院工作,首次参加专业考试。
考试结果:
复习过程
报班
2018年曾经看过一遍复习教材,看过后的表情就是:懵(0.0)——完全抓不住重点。由于毕业年限原因未能通过现场审核,因此后面就放弃了复习。
2019年初,在跟同学们聊天的时候,第二次考试通过的L同学说,我这种情况想通过的话最好是报个班。于是一番Q&A之后,决定报班。
报班最主要就是课程的选择。选择课程要根据自身情况,我读教材抓不住重点,所以选择有老师带着你学习历年考试重点的精讲班;我不知道考试题目的难度如何、时间如何分配,所以选择有群内老师带领模拟考试和考后解析的实战班。事实证明,这种选择正好适合我——时间很充实,课程没浪费。
报班费用不菲,一定要下定考过的决心再去报,否则就是浪费钱,而且要尽量早报班,因为早报便宜。找报过班的老学员索取推荐码,还可以得到优惠。
因祸得福
报班、进群之后,就是过年。本来的计划是过完年开始跟班复习,结果大年初四,我因为小小的脓肿上了手术台。
由于我恢复的慢,教材也没带回家,因为这一场手术,把原本计划的复习时间整整推迟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其实我也没完全放下复习。每周四周日的实训,还是会在微信端积极参与,群内跟着听课。但是那会儿的成绩只有四个字——惨不忍睹,心态只有七个字——不利于刀口恢复。
但是,也正是因为耽误了一个月,打乱了原来那个虚无缥缈、未形成体系的“复习计划”,我开始认真思考我究竟应该怎么复习。考试的结果证明,我的复习方法对自己很有效。
复习方法
1. 详细听课,仔细看教材
原本设想的是先看一遍教材,再配合教材看一遍精讲课,结果一个月耽误下来,我必须把“看一遍教材”这一步省掉。这就要求我必须把精讲课和教材扎扎实实的结合起来,因此,我在工作的空闲时间就配合精讲看教材。
这一段以听课为主,根据老师提示,在教材、规范上划重点,记下老师提到的表格、小技巧和值得注意的陷阱。每一位老师都会在每节课的后面讲几道历年真题,对于这些真题,我每一道都暂停下来自己做一遍,再听老师的讲解,这使我认识了真题,也多了一次训练真题的机会。
大体上,每节50~110分钟的课程,我总计要看90~150分钟,甚至有些内容较多的课程要看到2小时。
2. 排除万难,紧跟实训
实训与教材、课程都是同步的,每周四周日晚上8点开始。实训通过模拟题对考生进行训练,考后立刻进行视频直播讲解和讨论,充分利用会大大提高应试能力。
对于实训,我是十分重视的。术后恢复期间,即使身边没有任何资料,我也会雷打不动的紧跟实训,一方面摸摸底,看自己剩余的专业知识能够应付到什么程度,另一方面在不具备复习条件的时候,通过实训思考后面该如何复习。
在具备复习条件后,我一方面抓紧时间赶课程和教材的进度,一方面把每个实训日当成实训的预习日,这样可以通过学习后立刻回顾来加深实训内容的记忆,避免未经复习参加实训而浪费了实训的宝贵内容,也就是避免了“为了参加试训而参加实训”。
事实证明,我这种“赶进度”和“实训”穿插的复习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当赶进度到曾经实训过的地方,会有强烈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听课的速度也加快了,等于是提升了赶进度的速度。
3. 做好总结,升华知识结构
进度赶上之后,我适当的放慢了复习速度。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我飘了,而是为了避免跟实训相差过多,也是回顾了一下之前的复习进程,展望了一下后面计划的分类真题和套题,认为进度太快后面会有较大的空档期,不利于考前调整。同时,更适合的复习速度也会提高复习效率,并且利于保持这种效率。
放慢复习速度空余出来的时间,并没有浪费在吃喝玩乐上,而是做了一件对考试很有帮助,也得到群内同学们大量认可的事情——做总结。总结十分重要,总结的过程中,我必须把不同章节里面相同或者类似的知识点前后联系起来,相当于又复习了一遍教材,同时把原本成块的知识连成片,形成自己的知识网格体系,是复习中的升华阶段。
我做总结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升华知识结构,而是为了应试。前面提到,我不是设计院工作,工作中很少用到专业相关的计算,对教材上诸多复杂、相互牵连的公式一概摸不到头脑,这一点在实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明明知道这道题到教材的哪里能够找到,却不知道该从何算起,终于弄明白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也没有时间去做了——因此,我决定把教材中的公式做一次总结,标出页码,调整好先算后算的顺序,并且对于一套公式适用于多个知识点的情况,要做好标注,有些简单的参数合集也做成表格,以管道热膨胀量为例,在教材的供暖章节和燃气章节都有提到,只是参数不同,因此我做成这样:
为了确保严谨性,教材中很多公式中的固定值系数也用字母来代替,作总结时我直接把这种公式代入固定值做简化,省去了考试时需要多按几步计算器的时间。
精讲课中,老师会给出一些总结出来的表格(比如机房平时和事故通风的要求),有些规范中也会有一些可能考到的表格(比如能效等级),这些我都摘录下来放到自己的总结里,好查是一方面,制作表格的过程也强迫自己认真看表格,不去走马观花。
做总结期间,等于是把前面复习过的内容又扫了一遍,而在word上编辑公式的过程,迫使我必须把公式的每个字母的含义、单位弄清楚。将总结的word打印成册后,后面的一些实训题目和真题,可以完全脱离教材,直接到总结上套公式,节省了大量的考试时间。
4. 分类真题,务求甚解
课程和教材复习完毕,就进入了真题阶段。这一阶段,大体上的思路是先做分类真题,然后定时做套卷。
分类真题用的是培训班推荐的《备考应试指南》。通过之前在群里的讨论,知道了实际考试强度比较大,因此真题这里又提了一些速度,务求每天两节课,每一道题目都要找到相应的规范和教材原文,每一道题目都要动手去算、去画图、去按计算器,每一道复杂的计算题必须算到连续两次结果相同。但是做了几节发现并不现实,因为有些章节是考试重点,题目多且解析长,两节课要四五十页,而有些非重点的内容,两节课可能只有四五页。因此我再次调整了复习策略,不再以节为标准,而是根据复习的强度,保证每天20页,多多益善,而前面提到的“三个每一道”则不打折扣。
很多老题目(尤其是2014年及以前)参考的规范都已经改版,因此经常会出现答案(根据现行规范)有错的情况,发现这种情况大可不必担心,更不要试图去翻旧规范、完完全全搞清楚,甚至去群里讨论——这对考试没有任何意义。
由于考试没有官方答案,所以有一些题目是有争议的,会出现几个答案都有自己粉丝团(甚至群内撕逼争论)的情况,遇到这种题目,我会拿其他的真题书找到该题目进行对照,选一个自己认为最合理的答案并认定它。这看起来好像有点儿玄,但是相信复习到后面你也会有同样的感觉。这就是没有官方真题和答案的弊端——有些题目只能靠赌。
5. 成套真题,模拟考试
首先,成套真题非常金贵,切不可轻浮。
我认为2016年及以后的真题是最有意义的,因为相对来说规范比较稳定,教材也更加成熟。由于资用真题较少,所以金贵,也就不能轻易的使用,分类真题做后有可能会有记忆,如果立刻做套题,则可能会根据记忆来做,使得套题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分类真题完成后,我休息了两天,只跟实训和大致的翻翻教材,冷却一下做题的技能,再开始成套真题。
从9月下旬开始(其实也有一点晚了,应该最晚从9月初开始)的每个星期五,我把真题用A3纸打印成考试题册的样子,刻意避免看到考题内容,周六周日根据实际考试时间(8:00-11:00,14:00-17:00)减去15分钟涂卡时间,排除一切工作干扰,进行模拟考试,期间按照要求在指定位置写好答案和解题过程。
由于时间没有完全把握好,只做了16、17年两整套,得分大概是154/84。这个分数让我感到欣喜,但也感到担忧,我总感觉这不是我真实实力的体现,它有些虚高。当时把分数发到群里跟大家讨论,几位回复过的老师虽然没给“必过”的结论,但也没表现出同样的担忧,那个时候心就定了,毕竟就算是正式考试打八折,也还是能过的。
6. 放平心态,准备上战场
把考场当成战场,我是比较喜欢的,跟同道中人同场竞技,还能赢几个,甚至拔个头筹,这是有快感的事情。
从套题到考试这段时间,我的复习又重新放在了教材上——对照目录回想内容,哪些地方相互关联,哪些地方有知识孤岛,哪些地方教材有勘误……同时也对所备的规范进行了整理和查缺补漏,务求规范列表里的规范手上都有。
定好住处,带好装备,拉上箱子奔考场,这个时候心里啥都不想了,复习的好与不好,有没有遗漏和错误,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放平心态,不要在考试期间出现非知识性的错误,比如看错考点耽误住宿,比如手机没关机响了被赶出考场,比如鼻炎犯了却没带纸巾导致头晕脑胀加剧,比如考前喝水太多十万火急却不敢去厕所,比如不速之客来了却没有做好准备……
心得体会
考什么
注册考试,听起来高端、难度大,其实无外乎几种题型:基本概念(哪种设备的COP是1),规范、教材原文(符合规范要求的是),计算,综合判断(中和面上升还是下降、哪种安装方式散热更好……),从近几年考题的变化来看,可以说是“越来越综合”,以前拐一个弯的题目,现在要拐两个,以前通过单一条文判断的,现在要联系前后文甚至其他规范(比如往年考题直接给出出口风速,现在改为告诉通风方式,而该方式的断面风速是有要求的)。这种变化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教材和规范很熟悉,而且还要提高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敏感性,也就要求我们对教材的复习不能局限于知识,更要结合设计和生产实际对知识进行最大化的理解。
平衡心态,切忌眼高手低
培训班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有设计院的老人物,也有学校教师,也有施工单位或者甲方的工程师,也有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有本专业的、非本专业的,有空调做的多的,有采暖做的多的……大家学习、工作经历各不相同,水平也有高低。当你发现群里有些同学提出的问题你压根儿不懂,大可不必提心吊胆,因为也会有你懂而别人不懂的东西,看到这样的问题记下来,看大家怎么讨论,只要学会了,就不亏。同样的,当群内同学在讨论某种总结方法或者学习方法时,也不能简单的照搬,要看它是否适合自己,取长补短变成自己的方法。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最后成了邯郸学步,耽误了大量的复习时间。
注册考试题目不多,计算量也不算大,但是也需要练习,眼高手低是万不可取的,因为公式内所用的参数不一定都是国际制单位,而且很多地方需要乘除1000、3600、1.2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多动手练习、养成习惯才行的,只靠看而不写,是不可能记住的。
先搞定身边事,再安心学习
这是一条纯纯的“理论”,是旁观了群内同学们的吐槽得出来的,我个人不涉及这方面问题。注册考试是一场持久战,为了集中力量学习,家里的大事小情需要托付给别人,这些家长里短都要提前安排,以免届时手忙脚乱,同时,个人的社交也要砍掉一大批。
静处学习,闹处模拟
2016年考基础的时候,考场一边是公园里老年人在唱歌唱戏,另一边是地铁建设超有节奏感的打桩声,有充足时间考基础的我无法想象考专业的同学们在经历怎样的折磨。因此,在真题模拟考试期间,我放弃了对街对面商铺音响扰民的投诉,打开窗户,创造最嘈杂的环境,锻炼自己排除不必要影响、专心考试的能力。要知道,就算你不听,考试的时候脑子里也会不由得回响那些口水歌曲,这样的锻炼使我脱敏,广场舞、打桩机、开业酬宾都不怕。
做好总结
前面提到我在复习期间做了一个教材和规范内公式的总结。起初只是为了应付计算题,后来逐渐变成了知识点索引。
后来我把自己做的总结发布到了群里,本以为做的不算精致,不会有什么回应,结果竟然有270多次下载,也收到了同学们的不少赞美,也得到了小鱼老师和小林老师的肯定,也有一些同学私信交流做总结的方法……自己的努力意外的收到了掌声,心里头美滋滋儿的,后面的学习也更有了动力。
在正式考试时,总结也确实帮了不少忙,有些知识点先到总结上定位,再到教材或者规范上查找,比起根据自身记忆去翻教材更直接准确;正式考试好像有一道跟管道伸长量有关的题目,我直接根据总结上写的公式套出来,再根据题目本身情况乘以系数,根本不用翻教材。
但是,做总结不建议把巨大的公式都敲进去,因为大的公式一方面考到的几率不大,另一方面在编辑的过程中容易由于参数过多而失去耐心,变成“为了编辑而编辑”。
注意身心健康
注册考试是非常考验身体素质的,连续两天,四场考试,每场3小时高强度脑力劳动,身体不好是很难头脑清醒的坚持到最后。
记得第一次做套卷后,感觉其实做的还不错,提前半个多小时做完,而且没有空题,但是那种高强度让许久没有这样经历的我感到情绪有些崩溃,甚至哭了出来。现在回想起来好笑,但也幸运,如果不去经历这样的训练和崩溃,怎么能做到考场上最后半小时还有五道题没做的情况下完成其中的三道并且涂完答题卡。
有自己的考试策略
每个人的考试策略都不一样,有的做一题涂一题,有的全做完再涂,有的做几题涂几题……这都没有什么固定之法,只有四个字——适合自己。但是,毕竟考题和时间都是固定的,考场上也要有一些固定的策略,其中最重要的就属“果断放弃”。比如这题一看就不知道说的啥,果断先放弃,把会的都做完,再回来看;比如一看这种题(或者这个知识点)我在复习的时候就很少做得出甚至完全不会(比如气压罐对于我),也要果断放弃。通过真题和实际考试,我发现近几年的案例第一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考试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千万不要被心里“第一题就不会肯定完了”这个小人儿所左右,要用“放弃这一道题,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最后几道简单的水燃气”这个小人儿打倒它。
前面提到,我在做套卷时我可以提前30-50分钟把题目全部做完,最终得分大概在155/84,但在实际考试中,案例的上午卷我有三道题空着,下午有两道,但这并没有过多的影响我的得分。案例的下午卷印象尤其深刻,最后一道题是水,通过给排水规范查找关键词,很快就能定位到,而计算也只有简单的“123+234=357”这样一个式子。如果我纠结于第一道题,多花5分钟,那么我连做最后一题的2分钟都没有了。
教训
由于没有注意到国庆期间和以后的假期和上班时间,安排不当导致2018年真题没有做套题。考试年份越近,内容也就越接近当年,如果当初能把2018年真题也按照模拟考要求做一遍,应该不会通过的这样提心吊胆。
总结虽然做的比较多(一共12000多字符),但是考场上并没有完完全全的利用好。有一道洁净室的题目,如果用总结,三分钟就可以完成,我前前后后用了接近10分钟。考试结束、交了卷,才想到自己做的总结只需要三步,这种“差一点完美”却又不得不放下的感觉,有点被自己气笑了。
书和工具
书是复习的核心资料,一定要重视。
2020年新加了规范,所以推荐使用新版教材,但是新版教材一般要6月份才能出,出版之后一定要及时购买并誊写以前的笔记、重点,届时培训班都会发布改版对照,有兴趣可以看看,但是不建议过度研究。
规范还是建议准备一套单行本,因为我没有接触过,所以为了保证不因为规范缺章少节影响考试,所以购买了全套单行本。根据群内的讨论,有些同学翻汇编更熟练,那么就应该选择汇编。不过即使汇编再好,建议A类规范还是要准备单行本。
培训班推荐的《备考应试指南》,作为分类真题的复习资料之一是很适合的,因为是培训班老师所编写,因此整体风格都跟培训班比较配套。但缺点是语病、错误较多,因此推荐再另行购买一本其他机构出版的、带较详细解析的真题集作为辅助,当对《应试指南》里的解析有疑虑时,可以作为参考,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机构出版的真题集解析过于简单,只给出了教材和规范的位置,这种书不适合作为参考。
培训班会提供历年真题空白卷,这套空白卷建议不要提前做,要让它保持一定的神秘感,这样做模拟考试的时候会更多的凭借知识和熟练去做,而非根据对题目的记忆做题,保证训练效果。
已经报了实战班的同学,不推荐再买《全程实训手册》,因为它是前一年实训的集合,不如步步紧跟群内实训的脚步,扎扎实实的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注册考试有些小工具也是比较好用的,这里仅推荐两种不太常见但个人认为很有用的。
平行迟可以在桌面平行移动,这一特点特别适用于焓湿图,确定热湿比后,用平行迟平移就可以绘制任意热湿比线了。当然这种工具也只适合热湿比比较容易找到的情况,对于8566这种变态的热湿比,要么答案是一种区间,要么就是只能通过计算解答。
标签打印机可以打印较窄的标签,有些薄的单行本规范书脊没有规范名,在时间紧张的考场上很难查找,如图粘贴标签可以更快的找到想要的规范。
后期我又对大单行本标签进行了优化,对设备、能效、环保等分别用不同颜色的标签进行标注,分门别类放置,能加快找规范的速度。同时,建议打印标签时连同规范编号一起打印,因为考试时遇到指定规范的题目指挥给出规范号。
后语
2019年的10月20日,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后,拖着沉重无比的箱子走在沈阳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心里头好像被挖了个洞,那洞里什么都没有。什么也不想,填饱肚子,慢吞吞的走上回宿舍的路,路上跟父母和未婚妻交代一下考试的情况,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就这样打完了。
“考的怎么样”是被问得最多的,“高分挂或者低分过”是我最真实的回答,“那就是过了”是人们对我最大的安慰。
2019年的最后一天,考试结果不无征兆的发布了,查询的过程也没有战战兢兢、心跳加速。
考试结果发到朋友圈和家人群里,发现爱我的人比我自己更开心。给同样通过考试的老同学和通过了基础考试的师弟师妹(主要是师妹,师弟们得加把劲呐)点个赞,再向前来咨询的师弟师妹(主要是师妹,师弟们得加把劲呐)解答一些疑惑,再处理一下自己的工作……日常而不太寻常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是的,这是一场战斗,但也只是一场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