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将于2015年11月16-19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节能低碳,绿色发展”,将就行业内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详细…
陈光明,浙江大学二级教授,兼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冷空调热泵技术选择委员会委员,国际制冷学会B1(热力学与传递过程)委员会委员,环保部工商制冷HCFCs替代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制冷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制冷学会理事长,《制冷学报》、《低温工程》、《太阳能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等杂志编委会委员。曾担任第11届国际制冷学会Gustav Lorentzen天然工质大会主席,第3届、第5届国际制冷与低温学术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第4届国际制冷与低温学术会议共同主席。主要从事制冷基础热力学理论、节能与低品位能源利用、制冷空调热泵技术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吸收制冷、喷射制冷、新型制冷剂等方面具有较深入的研究。
报告简介:制冷剂是制冷系统的血液。自从人类有了合成制冷剂之后,制冷技术得以快速发展,但也导致诸如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效应等环境问题,传统合成制冷剂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结合最新出版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冷空调热泵技术选择委员会撰写的“蒙特利尔议定书2014评估报告”以及最近在日本横滨召开的国际制冷学会第24届国际制冷大会的有关学术报告,总结制冷剂研究及应用的最新进展,包括不同类型制冷装置采用不同制冷剂的现状,新型低碳制冷剂的热物性、传热特性、安全性,新型低碳制冷剂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未来制冷剂替代可能的趋势等。
周敏,男,工程硕士,教授级高工,1963年4月生,1985年7月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并入职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现为机电五所总工兼所长,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3所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拥有授权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主编国家和省级标准图集2部,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技术措施8部,公开发表论文18篇。任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节能技术与信息分技术委员会(SAC/TC20/SC8)委员,全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专家委员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理事。
报告简介:报告在分析了国内高大空间类建筑特点的基础上,为降低建筑空调能耗和室内提高热舒适性,在工程应用方面提出了创新性设计理念和适宜性关键技术。报告通过对关键技术的分析、实际项目中的应用以及大量的运行实测数据,证明应用技术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报告为高大空间实施少投入、低能耗以及高舒适的设计和项目,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王随林,北京学者,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建筑大学工业余热利用与节能研究所所长。中国建筑学会热能动力分会和区域能源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制冷学会常务理事和组织外联部部长。研究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与建筑用能系统节能,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北京市科技一等奖;中国防腐蚀行业发明专利金奖;华夏建设科技奖;中国发明专利奖。
报告简介:研发出防腐高效低阻烟气冷凝余热深度利用技术,将天然气供热供电锅炉、直燃机、工业锅炉/窑等排烟温度降到25~50℃,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烟气冷凝水资源化再利用,减少氮氧化物等和雾气排放。节能、节水、减排、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实现了余热深度回收、梯级高效利用和友好排放。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马一太,男,博士,1945年11月生于河北省唐山市,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应用热力学研究、逆循环(制冷和热泵)节能技术的研究、混合工质节能及自然工质研究、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等工作。1968年天津大学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1979从师我国热泵技术的先驱吕灿仁教授,1982年得年天津大学工程热物理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国家教育部公派赴德国ESSEN大学攻读中德联合培养博士,1989年获天津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赴美国UIUC高级访问学者,从此开始自然工质CO2制冷与热泵循环的研究。已获国际PCT专利1项、国内专利近二十项。发表高水平论文一百余篇,出版专著一部。
报告简介:以最新技术发展数据调研为依据,随着电厂的发电效率和电网的输电效率的提高,给出热泵节能新结论:如果发电厂建设在城市附近,与同城市的燃煤锅炉相比,热泵的COP大于1.94就可以节约一次能源;如果发电厂建在一千公里之外的煤矿附近,与同城市的燃煤锅炉相比,热泵的COP大于1.72就可以节约一次能源。同时,各种类型热泵产品的COP也有大幅度提升,热泵的一次能源利用率可达122%,是考虑煤炭运输损失的普通锅炉一次能源效率60%的2.04倍。现代电厂的排放可以达到高的标准,所以热泵是我国重要的替代燃煤、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的重要技术。
王如竹,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太阳能发电及制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Energy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地区主编, 《制冷技术》主编。王如竹教授在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低品位热能制冷技术,太阳能与自然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等领域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2010年国家发明二等奖,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著有国内外著作和教材11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SCI他引4000余次。由于对国际制冷学科做出的突出贡献获2013年度英国制冷学会颁发的J&E Hall金牌。2015年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报告简介:作者团队针对可再生能源利用与高效能源系统开展了研发和工程示范,并结合绿色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实践,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数据。包括太阳能集热、储热技术及其在热水、空调和采暖中的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应用,地源和水源热泵的实践,空气源热泵高效供暖研究和示范,燃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基于小温差末端的新型空调系统,分布式微网能源系统,智能家居及能耗计量应用等。根据研究实践与测试分析, 本文给出了各类绿色建筑能源系统的适应性评价。
袁艳平,二站博后,博导,教授,西南交大机械学院院长助理。四川省制冷学会秘书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等三种期刊编委。四川省创新研究团队负责人,四川省杰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均排第1)。近5年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在内的近20项纵向项目。主编国标和行标各1部、地方标准4部。
报告简介:由于无需动力、免维护和安全可靠,相变控温在特殊环境温度控制领域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以矿井避难硐室为例,分析了特殊环境相变控温的可行性和技术难点,介绍了相变材料的制备与改性、相变单元的传热特性与强化、相变储能系统与环境的耦合作用及其优化设计方法,并对特殊环境相变控温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张明圣,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合肥通用机电产品检测院副院长,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长期从事制冷空调标准化工作,自1998年起担任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至今。主持制修订160多项冷冻空调设备国家和行业标准,参与或主持制定多项冷冻空调设备能效标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数十篇。
报告简介:R290、R32等可燃性制冷剂应用的法律障碍——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对可燃性制冷剂的限制;国际上有关安全应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标准化进展(各国安全标准与ISO标准对比;ISO 标准的基本内容;ISO 标准的主要进展);我国最新安全标准介绍(新旧版本安全标准的主要修订内容;等效采用国际标准时与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协调;标准范围的探讨;与国际标准对比,增加的几个关键性条款说明);其他国家对可燃性制冷剂使用的安全性评估情况。
张寅平,男,博士,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教授,北京市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主任。研究兴趣:室内空气质量和建筑蓄能-节能。参编多项我国或行业室内空气质量相关标准,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7)、教育部自然科学一、二等奖(2010,2005)。
报告简介:文献和我们的实测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室内空气污染问题相当严重,且具有“内忧外患”、污染成分复杂、浓度高、影响人群大的特点。这些问题比发达国家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更为复杂和严重,造成的健康危害还不很清晰,值得认真调研;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困难所在和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最后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对策。
Prof.PegaHrnjak,University of Illinois
讨论内容:结合当前宏观政策、经济发展及制冷空调行业现状,探讨在“一带一路”、“互联网+”、“全民创新”等新的重大发展战略中,制冷空调行业将面临哪些新的发展机遇:国内制冷空调行业如何走出国门,向外拓展业务?互联网与制冷空调产业如何融合,互相促进?传统产业如何升级,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拟邀请院士:周远、王浚、陶文铨、江亿等
(11月18日上、下午,11月19日上午)
Y1. “变频热泵空调器APF多工况协同增效技术”专题研讨会 | Y2. “能效“领跑者”制度下的冰箱/冷柜技术”专题研讨会 | |||||
Y3. “家用空调器热舒适性研究”专题研讨会 | Y4. “NH3/CO2复叠制冷技术”专题研讨会 | |||||
Y5.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对于制冷空调的需求”专题研讨会 | Y6. “空气源热泵技术”专题研讨会 | |||||
Y7. “余热回收技术及设备”专题研讨会 | Y8. “制冷剂替代及新工质应用技术”专题研讨会 | |||||
Y9. “多联机及变频技术”专题研讨会 | Y10. “小管径铜管强化换热技术”专题研讨会(国际铜业协会) | |||||
Y11. “2015年制冷空调设备关键技术标准”专题研讨会 | Y12. “压缩机新技术”专题研讨会 | |||||
Y13. “强化传热技术与新型换热器”专题研讨会 | Y14. “空调节能标准、能效分析及技术研讨”专题研讨会 | |||||
Y15. “地源、水源、污水源等热泵技术应用 (热泵集成系统)”专题研讨会 | Y16.“制冷和供热用机械制冷系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专题研讨会 | |||||
Y17. “食品冷冻冷藏储运技术”专题研讨会 | Y18.“蒸发冷却空调技术”专题研讨会 | |||||
Y19. “蓄冷、蓄热等蓄能系统”专题研讨会 | Y20. “吸收式制冷机/热泵”专题研讨会 | |||||
Y21. “吸附式制冷装置和系统”专题研讨会 | Y22. “汽车空调及特种空调新技术”专题研讨会 | |||||
Y23. “制冷空调系统能效分析及提高能效途径”专题研讨会 | Y24. “制冷空调设备新标准(制、修定)”专题研讨会 | |||||
Y25.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专题研讨会 | Y26. “制冷空调装置的自动控制与优化仿真”专题研讨会 | |||||
Y27. “低温生物医学”专题研讨会 | Y28. “大型工程建设中的制冷应用”专题研讨会 | |||||
Y29. “小型低温制冷机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 | Y30. “天然气液化与汽化(LNG)”专题研讨会 | |||||
Y31.“区域供冷”专题研讨会 | Y32.“大型工业制冷系统安全评估、监控及EHS管理体系”专题研讨会 | |||||
Y33.“天然工质应用”专题研讨会 | Y34.“工业净化空调”专题研讨会 | |||||
Y35. “太阳能制冷技术”专题研讨会 | Y36.“新型制冷设备研发”专题研讨会 | |||||
Y37. “燃气热泵”专题研讨会 | Y38. “大数据”与家用制冷器具”专题研讨会 | |||||
Y39. “小型制冷机低温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低温生物医学组)”专题研讨会 |
本次会议出版电子版论文集,不正式出版发行(没有刊号),会后将组织专家评选优秀论文,推荐至《制冷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并参与中国制冷学会优秀论文奖评选。
本次会议将安排部分作者在专题会议上宣读论文,请收到宣读通知的同志,会前准备好PPT文件。 会议提供电脑,宣读前请将宣读文件拷贝至会议主办方提供的手提电脑上,不提倡使用自带电脑。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江森自控楼宇设备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丹佛斯自动控制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开利空调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烟台冰轮集团有限公司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GMCC美芝
美的中央空调
烟台荏原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北京恩布拉科雪花压缩机有限公司
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
昆明东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国际铜业协会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格朗吉斯铝业(上海)有限公司
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卡乐电子(苏州)有限责任公司
合肥新沪屏蔽泵有限公司
上海富田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南京天加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福建雪人股份有限公司
暖通空调在线